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柳暗花明又一村》连载之一

[复制链接]
象山张为礼 发表于 2012-10-26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   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不要哀伤,也不能消沉,更不必绝望。只要你心中捂着希望,生活的道路就不会永远地暗淡下去。你应该知道,是迷雾就不会永久地笼罩在天空,即使是雾霾罩顶,天昏地暗,也绝对不会持之以恒,它总归迟早地烟消云散。一旦迷雾消失,那明媚的阳光就会照耀到每一个角落。到那时,你就会沐浴到温暖的阳光,享受到人间的温暖。自然,那些与你形影不离的阴影也将被驱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诚然,那些曾经笼罩在你身上的阴影肯定会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我自己就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我们在驱赶阴影的同时,不能将这些“刻骨铭心”的“阴影”彻底“忘掉”(不同于耿耿于怀),应当把它留作“记忆”,让它作为“历史”供后人借鉴,明示这些教训大有裨益,让我们的后代万万不可“重蹈覆辙”!
在那令人难忘的一九五七年,由于我落入了“引蛇出洞”的“阳谋”圈套,突然间,把我一个正在杭州读书的青年学生“变成”了群起而攻之的一条“毒蛇”。次年五月,就把我从“天堂”(杭州)打入了“地狱”(回乡务农)。那个被世上称之为天堂的杭州是我当时倾心的求学之地,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我就被她冷酷无情地驱赶了出来。还是家乡人好啊,故乡的乡民们看着我从小长大,都是知根知底的,十分清楚我的底细,他们自然就没有对我“敬而远之”,他们容纳了我。还是故乡好啊。
谁知,就在我返乡务农之际,故乡也开始陷入了一连串的“左祸”之中。看来啊,我这人真的有点“不干净”,何止是“不干净”,简直是一粒“灾星”!否则的话,灾难为什么老是伴随着我?抑或是我老是跟随着灾难?我想,我前世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孽啊?
我真的想不明白,就在我的前脚刚刚踏进故土之际,那“大跃进运动”、“大办钢铁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食堂化运动”就跟随着我的后脚接踵而至……
这一场接着一场的“政治运动”实际上是“阳谋”的继续,因为自从“反右派运动”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对那些“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提出异议了,无论“乌托邦式”的“美梦”编造得如何离奇,全国人民都只能遵循,而且也必须遵循……。这些“浮夸”和“异想天开”的本身就是“肥皂泡”,它理所当然地比“海市蜃楼”还消失得快,其结果不但使全国的老百姓劳民伤财,同时也给国家经济实力消耗殆尽,最后导致了一场空前未有的全国“大饥荒”,最后还得由无故的广大农村老百姓来“埋单”……
多少年来,那些我亲身经历过的、极端荒谬而愚蠢的“左祸”有过切肤之痛,但我也只能把它默默无闻地留在脑子里,因为我此前已经有过前车之鉴的惨痛教训。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后,那些“左祸”所造成的惨境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像电影屏幕那样清晰地展现出来。
众所周知,当时的农民对生活上需求是很低很低的,只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特别在“大饥荒”发生以后的岁月里,那些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农民头脑里只有一个期望:如果有朝一日肚皮能填饱、衣着能遮丑御寒的话,他们做人就满足了。后来,由于有了“菜瓜半年粮”的办法,肚皮总算是填饱了,但在衣穿的问题上还是摆脱不了“三个人合穿一条裤子”的状态(每人每年只发一尺七寸布票);他们在生产队里辛辛苦苦地劳动了一天,只有二三角钱的收入,到年终也只有勉强地支付口粮钱,还有不少的社员连支付口粮钱也不够,这就成了“倒挂户”。他们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在他们的心中,自始至终地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除了肚子能吃饱、身上能有衣穿以外,最好手头上也能有几个买酱油、米醋之类的另花钱。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极其低下的“梦想”还是一直实现不了,因为“折腾”连绵不断、一个又一个地接踵而来,他们的这个“梦想”就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但是他们没有灰心丧气,还是那样地执着……
由于我与他们“同舟共济”,对于他们心里有这样的“梦想”有深刻的感受,其实当时的我也何尝不是有与他们这样同样的“梦想”呢?
说到梦想,倒是有千奇百怪的。有的“梦想”本来就属于胡思乱想,像白天做梦似的,它当然就不可能实现,如在“大跃进”的年代,那些编造“神话”者就大肆吹嘘水稻亩产已经达到一万斤,甚至于还有十三万斤这样的大“卫星”。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他们自然就异想天开地认为中国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光了,他们竟担心粮食吃不完怎么办的问题来。于是乎,他们就提出了“放开肚皮吃饱饭”,还豪情满怀地提出了“一步跨进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是无情的,“异想天开”最终受到了历史性的惩罚,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在全国农村蔓延。只可惜,受到直接惩罚的不是他们这些“乌托邦者”,而是广大农村里无辜的农民,是那些忠诚老实的农民为他们这些乌托邦者“埋单”,这就导致了全国有几百万可怜的无辜农民成了饿殍……
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这些“神话”真觉得是太荒唐太可笑了。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国举世闻名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经过了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培育出来的杂交稻也只不过是一千多公斤的亩产而已,这在目前全世界来说也是算得上“顶级水平”的。而早在五十年前的一九五八年,那些头脑发热者竟说水稻亩产已经达到了几万斤,甚至十三万斤。我真的很难想象,这些人的头脑怎么会利令智昏地发昏到如此天花乱坠的地步?!
我亲身经历了这些令人难忘的年月,目睹了这些由“左祸”所带来的“折腾”给乡民们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我的乡民们是世界上最纯朴的人,尽管一次次的“折腾”给他们带来了如此的深重的灾难,但他们却没有抱怨过政府,只是默默无闻地忍受着煎熬。他们对生活也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一直在默默地祈求未来的日子能吃饱穿暖,手头上能有几个另花钱。仅此而已。他们的“梦想”并非好高骛远地企望能过上“花天酒地”的日子,而仅仅希望有朝一日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其实,在农村里想能过上“丰衣足食”算不上什么痴心妄想,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一个普通的农民,只要他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而且脑袋灵活好使,在没有遇到什么灾难性的特殊情况下,他是完全能实现这样目标的。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极其普通的目标,他们虽然勤劳,但一直未能如愿,如果没有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转折,他们的这个“目标”恐怕一直只能是一个梦想。
这些活生生的、电影屏幕式的“片断”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滚,我一直就想把他们为实现这个“梦想”而百折不挠、执着的奋斗精神表达出来。这就是我要写《漫漫梦想路》的初衷。
按照原来的写作设想,《漫漫梦想路》应分上、下两部,写好了“上部”自然是意犹未尽,还应当续写“下部”。可就在此时,我忽然想到此前写的三个中篇《风月》和《情变》(已在网络上发表、流传)不正是可作为它的“下部”吗?虽然这二个中篇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与《漫漫梦想路》没有关联,但这几个中篇的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恰恰是与《漫漫梦想路》一脉相承,特别是这二篇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时代风貌”与《漫漫梦想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完全具备成为一个“小说链”。于是,我就进行了“移花接木”手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此产生。这样一来,我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到另外题材的创作中去了。

                                               张为礼  写于  2009年12月
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录
漫漫梦想路
1.第一章  狂热的风                 P 1~16
2.第二章  “一步登天”梦           P16~35
3.第三章  只求一饱                 P35~47
4.第四章  柳暗花明                 P47~65
5.第五章  梦想脱贫                 P65~92  
6.第六章  情意绵绵                 P92~108
7.第七章  史无前例                 P108~123

风月                        P123~135

情变                        P148~161



内容提要:

《漫漫梦想路》时代背景是从1958年开始。那时,“大跃进”如火如荼在全国蔓延。瀛海乡召开“学习班”,要求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都要报上水稻亩产万斤以上。陈柏青对这种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亩产指标迟迟在不表态,所以就在学习班上坐冷板凳,报上指标的人都走了,只剩下陈柏青等几个人留在会议室里继续“检查自己的保守思想”。杜先谋是一个生产队长,他闻讯后就到学习班去“解救”陈柏青,动员他“解放思想”,否则就不能走出“学习班”。陈柏青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上报了“万斤亩产”;在后来的“大办钢铁运动”中时,他认为这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举措,思想上也有抵触,特别是在秋收冬种时刻还是不顾农活紧迫而仍然还要大搞“土高炉”,他觉得实在是太忘乎所以了。他不顾压力,召回部分社员参加秋收冬种工作……这样,他就“理所当然”被打成“右倾分子”,最后被当作“白旗”拔掉,投机钻营的杜先谋登上了大队长的宝座。尽管如此,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想尽办法使社员群众渡过“大饥荒”的灾难……
周志林是一个负过伤的复员军人,在“大饥荒”以后的极端困难时期,他想以“变废为宝”地办“废麻厂”,为社员增加一些收入。他在陈柏青的支持下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他还利用出身于地主家庭的江云瑾的一技之长,对“废麻厂”进行了不少的技术革新,使生产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他还主动地邀请江云瑾的哥哥江云卿(纺织工程师)对“废麻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演变成为“纺织厂”,但却招来了许多有流言蜚语……
“废麻厂”职工胡秀明深深地爱上了江云瑾,但由于她母亲冯兰英坚决反对她与“地主尾巴”江云瑾成亲,故意寻衅江云瑾的母亲地主婆郑香菱,想藉以打击江云瑾对她女儿的“幻想”。胡秀明只得在无奈中等待。由于江云卿的热情支持,“废麻厂”最终顺利地升格为“纺织厂”,并很快地投产……
由于江云瑾在工作中能刻苦钻研,在厂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得到了厂内职工的一致好评。胡秀明工作积极肯干,也成为了纺织车间的车间主任。她痴心不改地一直爱着江云瑾,主动地向江云瑾求爱,他们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如愿以偿地与江云瑾终成眷属……
“大饥荒”后的干部群众痛定思痛,都觉得陈柏青当初并没有什么过错,希望他出来工作。同时,由于杜先谋的劣迹渐渐暴露,群众都纷纷要求他下台。陈柏青临危受命,又担当起大队长的重任。他一往无前地、执着地为群众利益着想,坚决执行恢复农业生产政策,竭尽全力地为提高社员的生活而大胆地开创了新局面。在他的领导下,各种副业生产很快地恢复起来了,大队面貌一新。就在大队欣欣向荣之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陈柏青又面临了一场危机。杜先谋不失时机地成立“向东”兵团造反,诬陷陈柏青是农业大队的“走资派”,妄图夺权……
在不同的年代里,都有它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风貌。《风月》中的陈翠香在当时被严重扭曲的社会生活里坚守自己的本分,以宽厚和真挚的感情对待曾经迷失过的男友周华青,可就在她爱着周华青之时,她的后母杏花却要把她嫁给她的外甥外号叫“二百五”的梁柏武,当然被她拒绝,并得到父亲陈大林的支持。但梁柏武不死心,千方百计地动出脑筋来陷害陈大林父女和周华青,在他的阴谋得逞后还企图强奸陈翠香,遭到陈翠香的顽强抵抗。她最终战胜了梁柏武,得到了自己圆满的爱情。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农村的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上的风气也起了变化,正如有人说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情变》中的王一波与周玉兰为创业曾经共同艰苦奋斗过,但在发迹以后,王一波与林美姣发生了婚外情,周玉兰当然不会让林美姣来鸠占雀巢,她根据蛛丝马迹的线索终于抓到了证据,从而揭穿了王一波的抵赖,但王一波破釜沉舟,决定与周玉兰离婚,导致了他们家庭的破裂。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2-10-2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不要哀伤,也不能消沉,更不必绝望。只要你心中捂着希望,生活的道路就不会永远地暗淡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5-11 15: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