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渔业用语集锦之 渔船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6-8-2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山渔业历史悠久,若从隋唐算起,已有一千余年。在清代,渔业逐渐发展成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上半叶,石浦、爵溪成为浙东两大渔业重镇,驰名省内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渔业的长足发展,石浦成为全国四大一级渔港之一,象山县跻身于全国四个渔业大县的行列。
    一千多年的渔业历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渔业用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渔业的飞速发展,渔业用语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新语不断产生,另一方面部分旧语逐渐消失。因此,尽快收集记录行将消失的旧语,对于研究象山传统渔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渔  船

    渔  船    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沿海之民渔猎农耕兼营。唐宋时期出现渔船,形体很小,船无定名,桨橹行舟,三两人作业。明时有了网梭船、小钓船、小捕船等名称,风帆行船,速度大增。据《明史。兵志》象山的网梭船,“’形如梭,竹桅布帆,仅容二三人”,因其轻便快疾,一度用作水兵哨船。自清至民国,有了大捕船、流网船、独捞船等。上世纪50年代有了机帆船、小机流。80年代末出现钢质渔轮。昔时渔船均为木船,多为单道桅,或木桅或竹桅,布帆,略呈菜刀形,载重最大仅十五六吨。船形大同小异,首部高翘,顶端呈“V”字形,两侧有船眼,如若眺望大海。渔民有一风俗:新船造成后才施眼睛,施眼睛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没有眼睛的渔船不能出海捕捞。有人凭“想当然”,将西洋海盗古船充作中国渔船,这不但对象山亦是对全国传统渔文化的一个严重歪曲。
   
    舢舨船    渔船中最小者。形体大同小异,无帆,常载于母船之.上,俗称“背子”。随母船出海作辅助捕捞或两船交往之用,也可在海港或沿岸作业。一般船长5—6.5米,宽1.1一l.5米,深0.5—0.7米,载重1一l.5吨。
   
    独捞船    单船作业,且为爵溪所独有,故又名“爵溪独捞”,曾誉满浙江。相传由福建传入三门县浦霸。明时传入爵溪,并经改良成独独特船形。其特点是稳妥快疾,操作自如,回转灵活,适于近海作业。船形狭长,单桅硬蓬,桅后有长鳖壳,可视风向左右下网,航行时竖头桅一支,加一相边篷,船速为其他渔船所不及,故有海上“赤兔马”之美誉。船长15.3米,宽3.5米,深1.5米,15吨过洋,为解放前最大渔船。1952年改长鳖壳为短鳖壳,背两只舢舨,载重量增至20吨。但自1972年始日渐减少,至l 987年完全消失。

    大捕船    出现于清初,可长年作业。冬汛,每船带两只舢舨作背对:春汛,两船配对作业,称之“大对船”;夏汛,抛锭大捕,常在岱衢洋、花鸟北渔场等海域单船作业。大捕船有偎船与网船之别,结构也略有差异。偎船为指挥船,鳖壳长3.2米;网船操作渔网,甲板较宽,鳖壳较短,长2.16米:大捕船原载重约lO吨。民国时期,船长14.5一15.5米,宽3—3.4米,深1.1 5米,载重1 3.5吨,仅次于爵溪独捞。50年代中期,船形扩大,长1 6.5—1 7.1米,宽3.1—3.6米,深1.l8~1.26米,载重15一30吨。60年代多改装为机帆船。

    小对船    石浦、东门一带别称“带角船"、“山下对”、“雄鸡对”
等。结构简便,小巧灵活。适于沿岸捕捞作业。一般船长7—9米,宽1.45一1.60米,深0.5米,载重2.3吨。船舱狭窄,难容炊具。无篷遮雨,遇刮风下雨天,渔民多受风雨之苦。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淘汰。

    流网船  始于何时不详。小巧灵便,适于近海作业,捕捞杂鱼,一般船长9.7米,宽2.5米,深0.92米,载重2~7吨。上世纪70年代改装成小机流。

    张网船    船形较小,结构简便,适于沿岸张网作业,捕捞杂鱼。一般船长约1O米,宽约1.5米,深约0.6米,载重4—6吨。上世纪50年代船增长至11.4米,宽2.4米,深约1米。80年代船身加长至17—20米,宽1.52米,深约0.7米,载重8—15吨。

    中对船  船体略大于小对船,船尾插一小红旗,故别称“红旗船”。作业时常与小对船配对,别称“中小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常在大目洋、猫头洋及渔山附近海域捕捞洋山黄鱼。此类船东门岛较多。

    机帆船    大多由大捕船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改装而成,小数由独捞船改装而成。60年代中期以后船体逐渐增大,并引进绞网机。70年代改“剃头刀”舵为轮舵,设驾驶台,拆除风帆,改“V”字头为尖头型,除去船尾“一字梁”。80年代中期建造钢木混合结构或钢质结构的大型机帆船。后期出现100吨位、180余马力的“渔轮式机帆船”,作业范围从近海推向禁渔线外的深水海域捕捞。

    渔  轮  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钢质结构,方向盘驾驶,放网、收网均机械化操作,适于远洋作业。90年代船体日渐加大,且每船有主、副二机。尔后,主机马力达二三百匹,载重达200吨以上。现在全县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轮1500艘,堪称全国之首。

    解放前,石浦、爵溪每到“洋山”时节,境外渔船多来此两地停泊、补给和销售渔货。象山渔民依据其不同特点有自己的称谓。现择要列举于下:
  红头对    指旧时结对作业捕捞来象山停泊的舟山渔船。
  小冬船    指旧时结对作业捕捞来象山停泊的舟山渔船。
  触舨对    指旧时结对作业而来象山停泊的舟山小渔船。
  番丝汤对  特指旧时结对作业而来象山停泊的舟山桃花、虾崎、六横的渔船。
  宁海花头    指旧时结对作业捕捞而多在爵溪停泊的宁海薛岙渔船。
  台洲独捞    指单船作业而来象山停泊的温台地区的渔船,其载重量不及爵溪独捞。
  胡爿船    指旧时结对作业而来象山停泊的玉环、乐清等县的渔船。
  打洋船    指结对作业而来象山停泊的福建沿海各县的渔船。(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叶忠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4-29 0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