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风雨石浦港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7-1-23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我并不是石浦港畔长大的,长大后又住在丹城,对石浦一直缺少现实意义上的亲密接触。但是小时候的我却又确确实实是只知道石浦而不知道丹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石浦港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石浦港,还会不会有那依山而建的石浦古城呢?石浦,一个“渔港”和“古城”紧紧相连的小镇,却成了我在记忆长河中寻找历史足印的栖息地,纯朴而宁静。
石浦古城依山而建,街巷起伏曲折,人称“城在海边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在2006年冬季的某一天,我来到了石浦。这冬天里的石浦港与冬天里的石浦古城,是同一种色调的,甚至与连在一起的远天也是同一色调的。那灰色的雄浑浩荡,让人愈加感到沧桑和苍茫。我第一次深深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石浦,不仅是属于大地和海洋,还属于漫长岁月里风里来浪里去的石浦渔民……
  我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位渔民,但我外公却是石浦地地道道的渔民,从这一层关系上来说,我跟石浦港还是有一点渊源的。说不定我的血脉里就流着三分之一大海的桀骜不训和叛逆。我的家与石浦仅仅隔了一道山,小时候的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石浦,那时的石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繁华都市、就是十里洋场。络绎不绝的船只给石浦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海阔天空的梦想。宽广的渔港马路,热闹的三凯商场,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石浦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使她成为历史上浙东沿海中路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而散落在岛礁港湾、屋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海洋文化、渔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历经岁月的家酿酒,以至于让我至今还沉醉其中而不愿意醒来。
到了石浦不能不走走石浦的那些老街,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一条条街上曾经店铺林立,市肆繁华,后因时势变迁,逐渐衰落。石浦老街始建于明,拾级盘转,高低错落,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跨街而筑月洞门式的封火墙,更添几分冬季的萧杀。漫步街中,踏着光滑透亮的石板路,恍惚时光倒流,那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依稀可辨的商家店号,仿佛为您打开封尘的记忆,显得那样的亲切完美。在老街上漫步,居高临下,石浦港尽收眼底,千帆过尽,在外打鱼的人儿可曾回港,在家等待的女子恐怕就是在这条街上望穿秋水的吧。
(文/和李)


[ Last edited by 甬象 on 2007-1-23 at 19:43 ]
渔歌 发表于 2007-1-2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的市容管理急需改善

尽管近些年石浦的旅游发展了,但依然“乱糟糟”。在市容整洁方面,当地政府应该多下些工夫,让游客至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sch518 发表于 2007-1-30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石浦

过不了十年,石浦就是个美丽的小香港
真正闲人 发表于 2007-2-1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的建设发展要靠石浦人民,也要仰仗各地朋友的支持帮助。
带鱼 发表于 2007-2-1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石浦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大家努力!
shipu 发表于 2007-2-26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朴实,也勾起了我得思乡欲……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3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风景之外的话题
一直想写写石浦,一直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前些天在宋朝梦的博客中看到一则转贴《一个人的石浦》,心里有了触动,禁不住要说一些有关石浦的话题。

       石浦是我的老家,尽管这些年没有住在石浦,但根还在那里,石浦港孕育出来的刚性的口音和品性一点都没有改变。都说记忆是美好的,是的,我对老家的记忆虽然比不上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那样唯美,但还是令人愉悦的。我和许多石浦人一样,从小就有一种石浦情结:就是这个滨海小城带给我们的一种自豪感。10多年前,你要是走出象山,在上海、杭州、或是东南沿海一带去打听,知道“象山”的人很少,而说起石浦却是知者甚众。正如这篇转贴所说的“那被个无数人描述过的海边小城”,其知名度可谓是“红杏出墙”——身在象山而超出象山。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有一个共识:石浦是象山唯一的“城市”。后来我到丹城读书,才知道爵溪人称呼爵溪以外的地方基本上是“乡下”,连丹城也不例外,但幸运的是,却不把石浦列入“乡下”之列。

       当时在象山,石浦的“城市角色”是不可动摇的,有“小香港”的说法。这也并非石浦人的自说自话,石浦曾经的辉煌和诗意,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老街那些高耸的封火墙就是一个见证,她承载了石浦人近百年来的光荣和梦想。石浦古为海防重地,也是繁盛的渔港和商贸之地,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象山竹枝词中吟咏石浦的很多,清代鲍淦在《石浦南关》中吟咏道:“多少渔船密密排,南关桥下景最佳;楝花未觉开成簇,却道黄鱼已满街。”道出了石浦渔港的繁荣和兴旺;而我更喜欢清代陈秉元的《石浦竹枝词》:“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金山铜瓦两相招,海唱渔歌山唱樵;一路听来行缓缓,夕阳阴里过仓桥。”不仅道出了石浦的风土人情,更是道出了石浦镇定大气的风度和豪放浪漫的诗意。到了民国时期,石浦已经超越了“渔港”的身份,作为“商港”的地位逐渐确立。象山最早的商业街,以及金融业、电厂、电话、邮局等都从石浦开始创立。据《象山县地名志》载:清未民初,商路渐开,市肆益盛,有宏章、瑞丰祥、高见龙等较大商号数十家。抗战前夕,商铺达400余家,货栈、鱼行近百家,九市曲、中街、万福街、碗行街、福建街、延昌街等店众摊多,市面兴隆。石浦可以说是当时宁波南三县最繁华的城镇了。

       虽然说这些都是陈米老谷子了,但一个地方的性格和气质就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文化沉淀而形成的。即使是在我的青少年时代,这种作为石浦人的优越感依然强烈的存在,我们一边听着从“四喇叭录音机”里流出的邓丽君歌曲,一边炫耀着作为石浦人的幸福,或者亮出手腕上走私的铁锚牌手表,享受着前卫的时尚生活。我到丹城读书是在1983年吧,我从石浦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客车到了丹城,却一点也没有进城的感觉,倒像是下乡。在象山的公路交通还未发达之前,石浦作为重要的海上交通口岸,幸运地和城市的世界接轨了,我记得在六、七岁的时候就搭便船到上海滩“白相”了,这种接轨深刻地影响着石浦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染上洋气的同时抬高了自己的眼界。可以说石浦因这个港口而得福,在传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地方的区位优势尤其重要。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石浦的海,得渔商之利而殷实繁茂,而享誉一方,石浦是幸运的。然而幸运有时是使人麻痹的温床,她在给你温柔一笑的同时已经悄悄地给你注射了一支麻醉针。所有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有潮涨,必有潮落,而我们总是无法知道上帝是怎么掷骰子的,所以前人早就总结出了“居安思危”的道理,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高的悟性。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石浦的光芒还是耀眼的。1990年钢质渔轮的出现,是石浦渔业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不可否认,从木帆船、机帆船到钢质渔轮,这是一条必然的发展之路。那时候的海洋还是慷慨的,大马力钢质渔轮发挥出了最大的威力,一网捕了十几万元的传说时有耳闻。渔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商场、饭店、舞厅、美容美发厅都跟着火起来。于是,钢质渔轮的数量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装备越来越先进,像一把把锋利的钢刀争先恐后地切着海洋这块大蛋糕。然而索取总是有限的,辉煌也是短暂的,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石浦的传统支柱产业开始动摇,一千多艘钢质渔轮在一年一度的休渔期里停泊着,经济的潮头不可避免地渐渐退落。

       在石浦的光芒渐趋黯淡之时,而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象山是个小县,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却是很强,丹城、石浦、爵溪三地可谓是语言不同、文化相异,成三足鼎立之势,组成了象山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丹城人老成持重,石浦人灵活机动,爵溪人富有开拓精神。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丹城历来为县治所在,其正统地位不可动摇,同时丹城历史上以农耕文化为主,邑人知书达理,仁义礼智,颇有沉稳持重的大家风范;石浦人则得渔商之利,既有渔家的豪放之气,又有商家的机智之风,与外界交往较多,眼界开阔,头脑灵活;而爵溪人则是象山子民中最具特色的一脉,爵溪古为海防要地,据《象山县地名志》载:明置千户所,驻守官兵多来自中原,服役期满后多留居城里。爵溪先民一大部分是中原戍边的官兵,这造就了爵溪人爱拼敢闯的鲜明个性。随着公路交通、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丹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迅速得到加强,加上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撑和宽舒的开发腹地,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脱胎换骨,江山初定;爵溪则穷则思变,主动出击,抢抓机遇,在完成针织业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后,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成为象山区域发展的一个成功个案。而石浦恰恰在这一黄金时期遭遇了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同时海上交通的区域优势也逐渐丧失,加上发展空间的钳制以及政府投入的不足、城市规划的滞后,石浦的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几乎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偏爱,生于斯、长于斯,怎能没有感情呢?这是人类共同的自恋情结。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崇尚“叶落归根”,常言“外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这种情愫有时候使我们在热爱家乡的同时丧失了对家乡的正确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从前,外地的朋友到石浦来总说起一进石浦就有一种浓重的鱼腥气,但我却浑然不觉。后来在丹城住久了,一回到石浦,才知道朋友所言确实不虚。鱼腥气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闻的气味,我想以前我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吧。而外地人不一样,很多人对这气味过敏,就像我们对北方的羊燥味一样。正如这篇《一个人的石浦》描述的那样:“在我看来,他没有规划,混乱,肮脏,海腥和商业气息相铺相成”“我能够记得的是拥挤的海边街道,成排的汽车和几乎无法行走的窘迫——到处人声鼎沸,汽车轰鸣,到处是被抛弃的垃圾和招展的海鲜铺。”当然,这篇贴子只是某一个外地人某一天在石浦某个地方走马观花似的观感,远远不能反映石浦的全部情况。然而,我们要看到,他的所见所闻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事实,他真实地反映了石浦的一个侧面。

        如今的石浦,有点落魄江湖的味道,蓬头垢面,孑孓独行,少了一份锐气,多了一份沧桑。我们知道许多武林高手都曾落魄江湖,但是最后能否东山再起,靠的是定力、毅力和更多的磨练。我更愿意相信,石浦的活力依然强劲,现在正在韬光养晦,暗暗地苦练易筋经,终有一天能够打通气脉,脱胎换骨,再定乾坤。

    我相信!
(作者:红楼废墟)
江宁邮趣 发表于 2007-3-1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渔歌 at 2007-1-28 09:41:
尽管近些年石浦的旅游发展了,但依然“乱糟糟”。在市容整洁方面,当地政府应该多下些工夫,让游客至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是啊!
我是渔民 发表于 2011-7-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风景之外的话题
一直想写写石浦,一直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前些天在宋朝梦的博客中看到一则转贴《一 ...
甬象 发表于 2007-3-3 12:15



    好文章,曾经石浦的繁华犹在眼前,更让新一代石浦人真正了解知道了石浦,象山老早的县志对石浦记载甚多,本人也是看了县志后才知道石浦曾经的辉煌与人文底蕴,当时还在读初中,从那开始不禁有了作为石浦人的那种自傲感。

今天石浦的相对落后是多种,最主要原因还是政治元素,但我们要知道历史才会找到动力,,其实关于石浦的历史老的象山县志记的很多,但新版的就????、不过权力可以尘封历史,但永远掩饰不了真相。

所有的过往再美再真都早已被关在怀旧金曲门内,今天的石浦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熊视南三县各地的城镇,石浦是时候寻回昔日雄风了。
shipu 发表于 2011-7-1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忆最思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5-5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