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象山张为礼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2381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逝去的岁月》第一章老 烽火少年

已有 1244 次阅读2010-11-16 09:23 |

逝去的岁月

 

前言

在那桃李芬芳的青春年华,我们都有过美丽的梦想。在梦想里,有一片明媚的春光、嫣妍的鲜花、罗漫缔克的爱情、花团锦簇似的前程。我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地、充满激情地在编织着未来的、梦幻般绚丽的人生道路。在我幼稚而纯洁的心灵中,那蔚蓝的天、自由的云、像春天一般美丽的理想一直在鼓舞着我。在解放初期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展示在我面前的的确是一条铺满光辉灿烂的人生道路。在我的心中,共产党和毛主席是一夥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正如古人所云:“天有不测之风云”。就在我寒窗苦攻、踌躇满志之际,猛不防刮来了一阵叫人防不猝防的“急风骤雨”,犹如在夏天骤然降临了一场暴风雪,使我站在雪地上冻得我发抖……。从此,恶梦取代了梦想,春光和鲜花倾刻消失,我猛然发现我的四周都是凶恶的、圆睁睁的大眼睛在虎视眈眈怒视着我,我被吓得魂不附体,似乎像站在一条张开着大嘴的鳄鱼前面。我像梦呓般地问自己: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我美丽梦想自然就从此被破灭了,而且还被推入了苦难的深渊。这场“暴风骤雨”就是永垂史册的反右派运动。

一九五七年的这场政治风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的大悲剧,使无故的五十多万之众划入了“另类”,而且剥夺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权利,有的还被送进监狱,大多数则被送到农村中去接受劳动改造。在这个队伍中,不乏有社会名流、文坛精英、科学界出类拔萃的骄子。凡是戴着这顶“右派分子”的人,就与驴马一样地被人使唤。我作为其中最普通的一个“另类”,在农村中蒙受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苦难生涯,饱受人世间的压抑、冷漠与辛酸,其所经受的痛苦以及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是难以名状的。二十年,对于历史来说是短短的一瞬间,可是对于我一生来说却是相当漫长的一段,而且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青春年华,就这样被当驴作马似的消逝了……

其实,在这个极端荒谬的时代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灵魂都被严重地扭曲了,他们当然不可能用一种正常人的心态来对待、观测、思考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斗争,没有友爱;只有矛盾,没有和谐;只有猜忌,没有信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此前和此后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也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

正因为由于这种极端的不正常的“现象”的产生,而且任其肆无忌惮的发展,以致于后来又接踵而至地发生了具有极端狂热性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等极端荒谬的政治运动,几乎把全国人民推到饥饿的死亡边缘,国民经济面临全面崩溃。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党全国带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在这场运动中,我看到了当年的“反右英雄”们纷纷“落马”。这样,他们就有机会体验一下“极左”妖魔的淫威、尝尝被人无缘无故挨整的滋味,从而反省他们自己当年整别人的错误行为也恐怕也不无益处。须知他们在反右派运动中,他们也是这样无中生有地、人为地制造“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置人于死地的。

    “物极必反”是句古训,也符合现代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发生这场“文化大革命”,也就不可能使党内的“极左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样,也就不可能使党内绝大多数正直的、善良的共产党员们擦亮眼睛,看清并认识党内“极左路线”的极端严重的危害性。痛定思痛,使广大党员、干部与“极左路线”彻底决裂,并深刻检讨过去受“极左路线”迫害的一切冤假错案。不言而喻,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的“反右派运动”也就被定性为“严重扩大化”,我们这些当年在反右派运动中倒霉的人也就有了出头之日。

“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一个伟人在他的诗句里曾经这样写过。毋庸讳言,他一生中的功过自然也要受到历史的评说。

文学泰斗巴金曾经呼吁过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好让世人及后代子孙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由于种种原因,巴金的这个愿望未能如愿。尽管如此,我想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善于健忘的民族,全体中华儿女是绝对不会允许“极左路线”或“极左变种”复活的,因为它带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灾难实在是太沉痛了!

我至所以要把我自己亲身经历的“逝去的岁月”写出来,无非是想让读者对我这个小小“一粟”的一瞥中窥见当年“沧海”的春寒、秋风、冬雪……

我遭到过不幸,但我却又很荣幸,因为我毕竟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劫难以后,党为我洗刷了这个不白之冤,使我有机会重新获得工作的机会,报答国家曾经对我培养的恩泽。

正如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写于20011212

 

目录

1.烽火少年

出身---------------------------------------------------1

   庆祝抗日胜利---------------------------------------2

   国民党大溃退---------------------------------------3

土匪横行---------------------------------------------4

   土改与镇反------------------------------------------6

   辍学---------------------------------------------------7

2.求学之路 

跨进校门---------------------------------------------1

知识迷宫---------------------------------------------2

思想教育---------------------------------------------3

   黄丁老师---------------------------------------------4

困境与困惑------------------------------------------5

毕业---------------------------------------------------6

录取--------------------------------------------------7

3.杭城风云

   概况--------------------------------------------------1

   政治运动 -------------------------------------------2

   攻读--------------------------------------------------3

   友情--------------------------------------------------5

   初恋--------------------------------------------------5

   迈向社会主义-------------------------------------10

   国际多事之秋-------------------------------------11

   不平凡的春天-------------------------------------14

   见到周总理----------------------------------------16

   当选团代表----------------------------------------17

   整风运动-------------------------------------------20

   归家路上-------------------------------------------30

4.苦难岁月(上)

大跃进年代-----------------------------------------1

大办钢铁运动---------------------------------------4

人民公社化运动------------------------------------6

人生伴侣--------------------------------------------10

祸起萧墙--------------------------------------------15

舫前村遇险-----------------------------------------25

慈母离世--------------------------------------------27

5.苦难岁月()

“三十年不变”?----------------------------------1

“文化大革命”之初-------------------------------3

父亲去世----------------------------------------------8

海竭山穷沙尽---------------------------------------10

义务“核算员”------------------------------------12

担任植保员------------------------------------------14

科学种田---------------------------------------------16

文学创作---------------------------------------------19

两个“绝密”的中共中央文件------------------28

“四人帮”覆灭-------------------------------------33

农业大队“改制”----------------------------------35

衢县文艺座谈会-------------------------------------36

改正通知----------------------------------------------41

6.重见天日

深山冷岙-----------------------------------------------1

调入电力公司----------------------------------------10

省局培训班-------------------------------------------12

自强不息----------------------------------------------16

主持农电工作----------------------------------------25

当选县人大代表-------------------------------------30

历史遗留问题----------------------------------------32

难忘的同学会----------------------------------------35

退休----------------------------------------------------44

7.夕阳如火

   故乡情愫-----------------------------------------------1

   巧遇-----------------------------------------------------5

   初尝甜果-----------------------------------------------7

   再接再厉-----------------------------------------------9

   初学电脑----------------------------------------------15

   撰写自传体小说-------------------------------------16

烽火少年

出身

我生于193737日,正值中华民族燃起抗日烽火的年代。在这个年月出生的人的人生之旅将注定是要经历崎岖而艰险的。命运之神把我送到这个东海之滨的古老渔村-----象山县爵溪所(古代建制卫、所、寨),使我从小就受到广阔无垠大海和建于明末的防佞的雄伟城垣的薰陶,具有坚韧和抗争之精神。

我的祖父张胜年,有五个兄弟,他排行笫四。祖母娄氏。我的父亲张善珍有四个姐姐,他是最小的,故四个姐姐均叫他小弟。母亲是梅溪人,姓郑,名增福。排行笫三,故大辈、同辈都叫她阿三。母亲共生下我们姐妹兄弟五人,三个姐姐、我和弟弟,一个小姐姐在她五岁时夭折。为了保我顺利成长,父母亲把我继拜对门杨家作义子,称他为“豆腐阿爸”(他家做豆腐),他有四女三子,人丁兴旺。因他家老三名叫三土,所以我就叫四土。由于我又有一个弟弟,故又称我为大土,弟弟为小土。祖父祖母在二十年代一次大霍乱中双双几乎在同个时辰仙逝。他们同时出殡,一前一后抬至墓地。父亲为人正直,但性格暴燥。母亲温顺贤惠,待人和蔼可亲。他()们二人关系是“以柔克刚”,所以在家内或在邻里亲朋之间关系都还算和谐。

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我父亲经营鱼鲞加工厂,厂号张德生记。四间厂房,雇用鲞工数人。渔汛时雇用临时工十多人。好的年景时可加工大黄鱼二万斤左右,差点年景也有一万多斤。加工晒干的爵鲞一般有数千斤,年底运往绍兴去卖。另外还有十四亩水田,二亩旱地,足供全家一年食用有余,故吃穿勿愁,略有积蓄。在爵溪所里虽算不上大户也可算得上一户殷实人家。我记得在解放前一年,由于金圆券贬值到难以想象的地步,父亲在绍兴把白鲞卖了不能把钱带来,只好买来许多布匹(有丝绸、洋布、毛线等)和银元,连夜雇用五、六个人把这些东西挑回家。

父亲在经营鲞业或务农时,都亲自参加劳动。他去购鱼时,亲自摇着舢舨下海到渔船去议价(当时的传统做法不是按重量计费,而是按整仓鱼体大小议价,照尾数计费)、进货;加工时也亲自参加剖鱼、腌鱼、洗鲞,而且是个能手。他在务农时,亲自参加做秧田、种田、割稻。他还会绘画,在爵溪少有名气。他嗜洒,每年自酿老洒三大缸。并自备榨洒、滔酒设备,陈放三年才喝。他从不喝新酒,就是去吃喜酒时,他也自带陈酒,不喝东家酒水。他为人正直,从不奉承人家。他的处世哲学是“人家的东西不要,自己的东西不给”。

母亲是个十分温和、贤慧的人,从不与人家争吵,凡是别人有求,她总是想法满足人家的要求。所以她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十分亲密。

庆祝抗日胜利

我笫一次看见日本人是在1943年,那年我刚好六岁。有一天,我和父亲正在南门外玩,突然听见一声炮响,只见在下沙岭头的凉亭处冒起一股黑烟,我们吓得连忙逃回家去。不久,许多日本鬼子就冲进城来!闯到我们家的大院里来的只有二个鬼子和五、六个伪军(即和平军)。我只见鬼子穿着高统靴,腰边挂着军刀,唏哩哗啦地在东大房翻箱倒柜地乱翻了一阵就走了,我们虚惊了一场,倒也没有什么损失。其实,日本鬼子忙于“圣战”,很小在爵溪驻防,都由伪军防守,所以在爵溪只发生了一次新娘强奸案外,没有发生过严重杀人事件。但伪军与鬼子是一丘之貉,为了强化治安,制订了许多“条例”,制造了不少麻烦:如进城只许走南门,出城只能走东门等。这给爵溪人带来不少麻烦,甚至蒙受巨大损失,这是因为爵溪人在夏秋之间、常常要晒白鲞,而这段时间里往往要下雷雨,在雷雨前如不迅速抢收白鲞,势必造成重大损失,而抢收时人愈多愈好,全所人这时就要倾巢而出,但由于进出门方向限制,往往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19458月,日本鬼子终于投降了。这年农历七月初十,驻防爵溪的伪军灰溜溜地走了,这真是大快人心!为了庆祝抗日胜利,爵溪人决定以“迎大会”的方式来表示庆祝,因为这时已经快到“七月半”的迎会日期。

说起“七月半”,现在上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爵溪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历史形成的,因为此刻正是渔船停港,鱼鲞进仓,新谷登场之时,渔、农、商劳毕思逸,欲邀亲友欢聚,祈求来年吉祥,就形成了这个隆重而富有神奇色彩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范围广,项目多,历时长,其盛况首屈一指。这个行会内容包括初十“开印”、十四“扫街”、十五“迎会”、十六“放水灯”、卅日“放忏”等项目。这个为了庆祝抗战胜利的“迎会”,真是热闹非常。

十四“扫街”这天,远乡近村、左亲右邻、扶老携幼、万人空巷地出来看“扫街龙”。当晚,十字街灯火日夜通明,街亭古戏台上琴声悠悠,锣声宏亮。各代名剧,此起彼落,名角纷纷登场,情节引人入胜。戏演至东方露白,观众如痴如迷,当一轮红日喷白而出,戏迷才方知天亮!这种演戏从日落至日出,当时叫“两头红”。这是由于正值盛暑酷热,家里无法安眠,大家都到十字街去看戏,既风凉又看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十五这天是最热闹的一天,户户蒸大糕、家家有来宾。街上人声鼎沸,院内笑逐颜开。午后,全所人倾巢而出,翘首以待地等着“迎会”队伍出现。“迎会”人马不下二千,队伍的首尾贯穿数街,蔚为壮观。只见敲锣打鼓,喇叭胡琴相伴,好生热闹。队伍中有车、马、轿互进,人、鬼、神同行,光怪陆离,应有尽有,妙趣横生。为首的是头戴笑咪咪的假面具、手持拐杖的大头鬼开路,古色古香的玻璃头牌跟随其后。接着是双人抬的鼓琴,其琴声悦耳动听,节奏快活。鼓琴后面就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龙头金角银须,龙身鳞光闪闪,活灵活现地犹如从天而降。后面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报马”徐徐而来,只见马上骑着一个古代英雄打扮的英俊少年,身背一卷“公文”,胸前扎着一条鲜红的绸带,显得威武潇洒。接着就是一顶巨大而华贵的黄罗伞,后面跟着八面色彩鲜艳的龙旗,接着,面涂油彩、手执火冲的八将,威风凛凛,还不时用火点燃火冲,响彻云霄。最后是判官、无常、郐子手押着有数百人组成的“犯人”跚跚而来------为庆贺日本鬼子投降,临时决定增设十多尊“抬搁”,搁中有扮演传统戏中的“梁祝十八相送”、“许仙白娘子断桥会”、“武松打虎”、“孟丽君”等------

此外,在十六晚上还要在沙滩海边放水灯。卅日“放忏”,晚上还在里沙头放“盒子”(焰火),这是爵溪历史上笫一次,我们全家都去了,真是人山人海啊。有一个叫什么“凤凰下蛋”的,只见嘭地一声空中出现一只依稀可见的凤凰,果真嗤的一声放出一个闪光的大红蛋来------

这天,爵溪人从未有过这样欢欣,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国民党大溃退

我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六岁时进小学读书,十二岁毕业。这时正处于解放前夕,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的班主任戴正之老师的“出逃”事件。我当时不知道他是一个中共地下党员。有一天晚上,他叫我们五、六个同学到他的房间听他讲故事:“千里寻母记”。笫二天上学后,发现戴老师和史奇生、郭谷铭、王晚霞等老师“出逃”了,我们正在议论纷纷时,只见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警冲进校园,但是他们扑空了------这是我对共产党员的笫一个印象。

不久,上万的国民党军队进驻爵溪,他们全部美式装备,是长江部队退下来的,每个大院都住有大兵,我家大院里也住一个炊事班,负责一个排的伙食。他们有二口可以倒进一担水的大铁锅,在煮饭的时候要放进几十斤大米。这些兵待人倒很和气,没有发生打骂人的事情。对我们小孩特别客气,吃饭的时候,还把锅焦给我们吃。有一天,海上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军舰,起码上百艘,同时还有几十只木帆船,准备把这些军队撤退到舟山群岛去。街上还贴着八十七军军长段云的布告,内容当然是有关从海上撤退的事。尽管有军长布告,部队在下海时还是相当混乱,有的顺手牵羊地把晒在沙滩上白鲞抡走了,我家的白鲞也被抢了几十斤。突然,空中飞来了一架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周以后,就向海上扫起机关枪来,同时甩下一个炸弹后又飞了一回,发觉是自己人就飞走了。这可吓坏了爵溪人,许多人纷纷离家逃难去了,我们四个姐妹兄弟也在其中。我们逃往外婆家梅溪村,在路上遇到了从丹城方向来的连绵不断的国民党部队,匆匆忙忙地向爵溪涌来。有的人还嬉皮笑脸地对我们说:“我们是国军,不会找你们麻烦的,你们不要跑出去。”但我们没有听他们的,反而加快速度。我们一直躲藏了十多天以后才回家。

十多天后爵溪就解放了。这是在一个相当闷热的下午,只见许多解放军从前岙、双岭、天打岩方向冲过来,占领了几个高地以后,一部分部队就进村沿着大街边纷纷坐下,喝着自带的壶水,嚼着大蒜,一个也没有进院落里来。许多妇女见状就拿来开水给他们喝。解放军纪律严明,确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看见解放军穿着草鞋,衣服有补丁,有的人没有枪,只有几个手榴弹挂在身上,与国民党部队的美式装备相比差多了,但是他们还是打垮了国民党!

 

 

土匪横行

解放前夕,由于社会极度混乱,爵溪的游手好逸之徒组成了数支土匪,为非作歹,鱼肉人民。在19486月间的一个黄昏,他们胆大妄为,竟在城外的独光桥边(即现在的瀛海路与腾蛟河交叉处)把四村的王某枪杀,弄得全爵溪人心惶惶。爵溪刚解放时,由于地处东海前沿,环境复杂,国民党留下特务不说,许多本地土匪照样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与解放军擦肩而过也相安无事。因为当时政权刚刚建立,作为政权形式的“渔会”还是属于两面派性质。渔会主任既要听解放军的,暗地里又要服从土匪的,否则,他就无法生存。这也难怪,因为当时共产党刚坐天下,土匪如麻,老实人不敢当渔会主任,只有那些属于三教九流的人才敢去冒险当这个主任。

解放前的这几支土匪,在解放后合并成一支政治土匪,挂着青天白日的国民党旗子,在南韭山建立一个据点,经常到爵溪附近的海边来抢劫、绑架,无恶不作。他们在爵溪有好几个情报机构,爵溪所内一举一动,他们都了如指掌。他们背后又有盘据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队的支持,所以气馅十分器张。老百姓如履薄冰,不敢得罪土匪,否则就要送命。

刚建立不久的乡政府当然十分清楚当时的复杂处境,通过几次整顿,培养了一批渔会骨干,把忠诚可靠的人选拔当主任,这样才逐步巩固了政权,土匪的情报机构只好慢慢撤离。但他们是不甘心失败的,时时处心积虑地妄想卷土重来,血洗爵溪!当时爵溪没有驻军,只有十多个县大队驻在二村郑家,以指导员聂言忠、乡长励龙光为首的乡政府工作人员也只有十来个人,几条步枪,两、三支手枪,从部队转入的只有聂言忠、江荣富二人。

1950年古历六月初九这一天,正是收割早稻期间。天刚蒙蒙亮,我父亲和几个割稻客早就出门了。我的任务是拖草,所以稍稍迟了一步。当我端起饭碗刚吃几口时,晨曦中突然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机关枪声,紧接着就是多种混合枪声响彻晨空。我吓得发抖,顿时六神无主,坐在桌子上发楞。母亲立刻把我拉到床下,随后又把弟弟也拉到与我在一起,床上再用浸湿的棉被盖上。密集的枪声连续不断地足足响了个把钟头。我不敢走出去,听从外面回来的人说,土匪已杀死两个人,一个在十字街边姓常的,另一个姓金的,杀在南门三叉路旁,现在还血淋淋地横在街上。我吓得更加不敢到外面去。九时许,听外面人在喊:放火喽!我们连忙登楼观望,只见在后营街的薛阿云家(乡政府)屋上火光冲天,还有人继续在泼煤油。冲啊,杀啊,喊声响成一片!同时,我还看到南山岗上插着青天白日国民党旗。土匪在爵溪闹了大半天,抢了不少财物,绑架了十多个人后,从牛仓咀撤退了。事后得知,当听到枪声后,聂同志马上冲上楼一看,发觉土匪已经包围了乡政府,他连忙从窗口甩下一个手榴弹,立时炸死了两个土匪,炸伤数人。土匪被吓得魂不附体,立即从大门口撤退,从此再也不敢靠拢,所以只得放火烧屋。聂、江两同志被对面屋上的机关枪打死,壮烈牺牲。励龙光等乡干部当时守在大门边,没有受伤。在郑家的县大队守卫在大门内,没有冲出来,土匪也没有冲进去------

从此以后,爵溪才有一些部队驻防。但土匪还是十分嚣张,经常到公屿、牛丈岙去骚扰活动,还杀了一个牛丈岙干部,并把人头送回牛丈岙,搞得人心惶惶。由于爵溪军政保持高度警惕,土匪才不敢轻举妄动。但尝到“六月初九”甜头的土匪还是不死心,他们妄想再度血洗爵溪,杀尽爵溪的军政干部才解恨。

同年十二月廿三日,他们以为时机已到,以周兴绥为首的土匪,共有百把人,从南韭山出发,分乘三条木帆船到爵溪来,再搞一个“六月初九”。但是这一次他们打错了算盘。当他们刚到爵溪外面的牛扼礁时,就被渔民发现,他们立刻回到爵溪来向部队报告。这时,沙滩边刚好有一只机帆船上载着解放军,听到报告后,部队当机立断,立即开船,向土匪船扑去!与此同时,乡政府立即组织民兵,分乘十多条舢舶浩浩荡荡地、迅速地跟着部队前进!

土匪发现部队冲来,马上掉转船头逃跑,但当他们看到机帆船渐渐追上时,周兴绥就决定弃船登上大岩洞岛顽抗,妄图作最后的垂死挣扎,其它两只匪船因还有较远距离,就继续逃跑。

部队的机帆船和民兵的舢舨马上包围了大岩洞岛,并立即组织登陆冲锋!但因土匪占领要害之地,火力相当猛烈,何况这些人又是一批亡命之徒,定要作一番垂死挣扎,故登陆冲锋受阻,部队的郭指导员壮烈牺牲。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后来从石浦方向开来两艘炮艇来支援,火力很猛,很快把土匪的火力压下去了,解放军和民兵乘机迅速发起冲锋,一举全歼岛上土匪!民兵还把作恶多端的周兴绥的头砍下来,挂在东门外示众,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从此,土匪嚣张的气焰被打了下去,政权日益巩固,再加上后来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横行一时的土匪消声匿足迹,最后彻底覆灭!

 

土改与镇反

土地改革是农村消灭封建主义的根本举措,也是共产党发动农民参加革命运动的承诺。土地是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物质基础,摧毁了这个基础,使农民分到了土地,才能真正翻身作主人。通过土改,不但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

要从地主手里的土地夺过来分给农民,不采取暴力手段是不行的,地主绝对不会服服帖帖地、自动地拱手把土地送给农民,于是就要“土改”和“镇反”。土改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县里派来了工作队,他们首先发动群众,教育和提高农、渔民的阶级觉悟,揭露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从而发动群众控诉地主分子、斗争地主分子,把其中有较大罪恶者逮捕,并根据他们的罪名加以处理:就是要把部分地主和反革命从肉体上加以消灭;另一部分则判刑,送去劳动改造。不言而喻,其结果,地主就服服帖帖接受土改,心甘情愿地把土地和房屋、财产都自愿地交出来。土改工作队经过充分酝酿,然后分给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扬眉吐气地翻身作主人。由于地主、反革命被镇压或被逮捕,政权也就巩固了。

在土改和镇反中,我笫一次看见“枪毙”的实况。笫一个是国民党特务,姓常的,是爵溪人。这些都在东门外沙滩上执行,      我笫一次看了觉得很恐怖,连饭都吃不下。最使我难忘的是在一次抢毙四个地主。这四个人可以说是爵溪的四大家族,其中一个是WXY,是我小学同班同学WYZ(他后来担任过县某某局付局长)的父亲。临刑前,我站在东门口的“蟹肚皮”上,他也正好站在我的旁边,我见他面如土色,而且微微发抖,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亦不好说些安慰之类的话,我们眼看着民兵把他父亲扭到沙滩边,并按他跪下,然后把枪对准脑袋------

据说,在东门外一共枪毙了一百多人,其中地主分子十多人,其他都是土匪。在镇反高潮时,隔几天就有一批,最多一次抢毙十七人,都是土匪,而且大多数是爵溪人。被处死的人的家属如果不立即抬走尸体,马上就会有人把衣服剥得整光!我目睹这种这种情况,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土改和镇反在历史上起了巩固政权的重大作用,其主流是正确的。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过火”的枝节问题。既杀了许多应杀的罪有应得的人以外,也杀了个别几个不必杀的人。我记得当时有人在背后 议论:WXY(就是我同学WYZ之父)在家里吃粮不管事,一切由老婆当家处事。他既无血债可言,平时也从不欺人,他的浑号叫“W呆子”,象这样人为什么要非杀不可呢?还有一个叫LLS,他只担任过三青团支书,没有为非作歹等劣迹,平时为人也十分和蔼。土改时还评了个“开明地主”,叫他干事时,他工作总是十分卖力。在打“大岩洞”时,他还主动参加搬运支战物资工作。一般干部、群众对他的印象都不错,但最后还是被枪毙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因为当时县里、区里决定死刑,对地主的生杀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长一人的手中,其结果当然不可能一点也不出差错。从历史的观点出发,今天来分析这些现象,是不是可以说当时就出现“极左”苗头,这为后来愈来愈严重的“宁左勿右”思潮有关?

最后一批被(准)枪决的是有我小姐夫在内的四个人。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家里人已经在准备料理后事了,我当时心里总不知是什么滋味。他的罪名据说是三青团骨干分子,还与几个土匪头子是朋友关系。由于刚结婚不久,这对我小姐姐来说真是晴天霹雳。但不久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这四人关了大半天了就是没有动静。后来据说上级来了通知,从此不枪毙人了,这大概是上级发觉杀人过多不好,决定停止执行死刑。我小姐夫由此捡回一条性命,他后来改判十五年徒刑,押往苏北劳动改造。

我家在土改划成分时被定为工商业,相当于农村的富农(在1954年民主建政时又改为渔业资本家)。当时的政策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我家当时虽然没有被没收什么财产,父亲亦没有被批斗,但属于孤立对象,在许多地方还要受到歧视,所以总有点抬不起头的感觉。

 

辍学

我在小学毕业后,没有去考象中,因为父亲不同意。他主要是考虑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刚解放时经营鲞业停止),此外,又需要我当作一个劳动力使用,因为解放后不允许请长工了。我眼看着王性成、林被甸、竺行初、尹安仁他们去象中读书,心里十分难受,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好听父亲的话。由于我当时还只有十二岁,不能干重活,所以当初只能当牧童看牛,因为我家有一只大黄牛。牧牛可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有很多的游戏可以玩,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地过日子。我们有时还常常举行赛牛,谁跑得快就拥他当头儿。由于我身体长得快,所以力气也大,父亲就叫我跟着他一起参加田里劳动,从此,再也没有象牧牛那样快活了。我开始学耕田、耙田、种田等农活,而且还学得不错,所以父亲就更加叫我多干农活了。

1951年,随着舟山群岛的解放,南韭山的土匪也撤退到台湾去了,海面上开始恢复平静。此前,由于渔船被政府征用作为解放舟山群岛的运输工具,渔民暂停了海上作业,大黄鱼因无人干扰,自然繁植很快。有人在立夏过后用小舢舨到羊背山外去捕鱼,结果一网就打了好几千斤,小舢舨装不下,只好连网带鱼放弃,摇着载满大黄鱼的小船回家。现在,渔汛恢复了,从福建、玉环、温州、临海、奉化等地的渔船纷纷回到爵溪外面的大目洋来捕鱼了,沉寂了一年多的爵溪渔村又开始了往年的热气腾腾。渔汛时节,海面上停泊着数不清的来自东南沿海各省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渔船,高高低低的桅杆密密层层地遮住半边天。渔船出海时就更蔚为壮观:千帆竞发,帆影迭嶂,火红的朝阳透过帆隙隐隐约约地散落在海面上,洒下万点金光。傍晚时渔船归航,万船灯火与星月争辉。此刻,长达数千米的沙滩沸腾了:到处满堆着金光闪闪的鱼山,渔民们卷起裤筒抬着满筐的大黄鱼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口里哼着自编的渔歌,满脸是丰收的喜悦。形形色色的点心摊布满了整个沙滩的各个角落,闽语温腔不绝于耳。琳琅满目的货郎摊,招引着衣衫不整的各地渔民,好一派繁荣景象。政府考虑到要很快地恢复经济,但加工厂的老板多是工商地主,杀的杀,关的关,即使有人也无能为力,何况厂房也被征收了。还有象我们家这样的工商业户,也没有资本经营。于是乡政府决定以村为单位,利用原来私营的厂房加以分配,以互助组的形式组成加工厂,为水产公司加工黄鱼鲞。并以村长为组长,全面负责厂内一切工作。我们一村村长是陈松林同志。他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群众对他十分信任,故他的威信很高,他对我也十分亲近。父亲和我也在他这个组里。,由于我年纪尚小,只能以学徒的身份加入。正劳力的底分一般是9—10分,我们学徒是4分。我当时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个子很高,力气也很大,能挑起满担黄鱼(一百五、六斤),但由于不会剖鱼、腌鱼等技术,也只好挣4分底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自主意识也愈来愈强烈,我已醒悟到:身在这样家庭、这样环境是肯定没有前途的,受苦受累不说,还要遭受人家的歧视,只有象林被甸、WYZ、尹安仁他们那样跳出家门,考进象中(当时全称为象山笫一初中)读书,才有自己的前途。于是我就与两个姐姐商量,她们居然同意我的想法,这样,一个对父母亲保密的计划开始酝酿了------首先是经济问题。当时大姐虽然已经出嫁,但由于她丈夫在捕鱼时被土匪绑架至擅头山,在逃跑时淹死了,自然没有经济能力支持我到象中去读书,小姐当时还也没有钱可提供给我。于是只好去找陈松林村长,好在他对我印象很好,而且认为青年人去读书是好事,将来对国家也有好处。陈松林村长熟悉我父亲的脾气,他知道明说肯定不行,只有既成事实后他才只好默认。他同意我的想法,并保证在加工厂中的应得的报酬中拿出一部分来供给我当作读书的经费。这样,经济问题解决了,我的计划自然就可以实现。这时,离象中考试已经只有半个月了。这年是1952年,我辍学已有整整三年,不经过一段时间复习是肯定不行的。我们立刻想到在丹城有一个继拜阿姐杨桂英那里可以去住,在她家里复习一段时间再去考试是最好的选择。经过联系,杨桂英同意我去住。在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我就在一个晚上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等父母亲得知,我已经在丹城桂英姐家,他们也没有办法了。她家住在丹城东门的教堂旁边,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家中还有一个比我少三岁女儿,小学五年级,有些书还可供我参考,这样更有利于我复习功课。半个月后我参加了入学考试,自我感觉考得不错。不久,学校公布了录取名单,我以中上的成绩被录取了,我高兴得眼泪都差点掉下来。就这样,我梦昧以求的进中学读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陈松林果然没有食言,把钱交给我大姐。在加工厂结帐的时候,他把这笔被扣除的钱告诉我父亲,明账明算,我父亲听后只好默认。在村干部面前,他是不敢发怒的。何况,他知道即使发怒也是没有用的,他只好承认现实。这年放寒假时,大姐通知我,父亲还怒气未消,我还不能回家,待以后父亲心平气和再说。这年寒假,我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的班主任姚华雄老师知道我处境困难,想办法给我不知从哪个“空缺”里挖点“助学金”补助我,使我安心地度过了这个寒假。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父亲在母亲和姐姐们的慰劝下,终于心平气和地同意我回家,这个“战役”最后胜利了。我回家后的笫二天,就去感谢陈松林村长,他高兴地对我说:“这是一个干部应该做的事情嘛。”------


鲜花

鸡蛋

握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4-26 1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