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中国渔民的保护神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1-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渔民的保护神[上]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渔民普遍祀奉的龙王、关公、妈祖、观音及地方性神祗,分析了渔民神祗信仰的地域性、历史性、水域性、民族性特征,民间信仰的古老性、特殊性、复杂性、功利性特性和渔民神祗信仰的心理,对客观、公正、准确地认识神祗信仰,揭示其形态、结构与本质特征,以及批判、引导、“改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 键 词:保护神,神祗信仰,渔民

    神祗是人类将自身与客观对象比附的产物。远古时期,先民们把世上事物理解为互相感应的东西:人有灵魂、客观对象也有灵魂,一切事物及其发生过程均由神灵主宰。自然界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雷电等不稳定属性引起先民恐惧,就用祈求的方式禳解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类学家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原始思维、感应思维或巫术同一律。
    一、我国渔民的保护神
     旧时,东海渔船后部的“圣堂舱”供奉神像和辅神千里眼、顺风耳,张贴“顺水顺风顺人意、得财得利得万金”对联和“海不扬波”横批。“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刘思真云,玄冥为水官,死为水神。冥、孟声相似,或云冥文冥姥,因玄、冥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我国渔民普遍供奉的神祗有:
    龙王  龙是先民幻想而产生的神异、汉民族崇拜的图腾神。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形貌都与龙有关。道经载四海龙王及下属小龙王185位,佛经有八大龙王、十大龙王之说。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封龙王为王爵,下诏设坛、祭祀诸多典制;宋徽宗还宣诏封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泽王、黄龙神孚应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渔民们祭龙王、挂龙旗、划龙舟、玩龙灯,把龙当作保护神,以求避邪御凶、吉祥如意。
    关公  关羽,三国蜀汉山西运城人。曾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后为蜀汉前将军,死后追谥为壮缪侯。关羽从侯到公、从公到君王、从君王到大帝逐渐神化:宋代封为“义勇武安王”,列入国家祀典之列;明代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清嘉庆、道光年间封号“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勇神武关圣大帝”。民间信其有掌管风雨的法力,风里来水里去的渔民便把他当作保护神,祈求祛祸消灾、平平安安。
    林默  俗称妈祖。宋代福建莆田人。“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南宋]洪迈:《夷坚志》)“能乘席渡海,人呼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 年)升化湄洲,常衣朱良,飞翻海上,土人祀之。”(元代《铸鼎余闻》引《临安志》)相传其能预测天气、指导航海,她熟悉水性、拯救海难,还精研医理。从宋到清林默被历代皇帝敕封28次,清康熙、乾隆年间被尊为“天后圣母”。
    观音  原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象征慈悲善良的善神,其原形为一对神力宏大的孪生小马驹。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将“双马神童”变成慈善菩萨“马头观世音”;佛教徒将其人格化为威武的伟丈夫,并创造出转轮圣王无净念太子不拘的新身世。佛教传入中国后为满足民间信众需要,经中国化、世俗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女菩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免去,改称观音。
    神祗有各自的统辖范围,祭祀非统辖范围内的神祗是没有意义的。我国渔民祀奉的地方性神祗名目繁多,如广东潮阳海门莲花峰旁的三块巨石,分别封为“镇海将军石”、“宁海将军石”和“静海将军石”,称东山一巨石为“石部父母”;潮汕的“三妃宫”祀天后娘娘、泰山娘娘与曹娥娘娘,一为江、一为山、一为海;澄海渔民祀奉莱芜神女,每年九月初三、十月初四涨大潮时,要在江河汇合处祭拜潮神,称“水父水母生”。浙江象山渔民称鱼师为海神,渔汛开始到以鲨鱼骨为栋梁的鱼师庙祭拜鱼师大帝、鱼师娘娘,祈求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福建黄岐渔民称玉皇三太子为海神,相传他触犯天规投生渔家、乐善好施扶困济贫,玉帝问讯派天兵分尸三段,渔民在马祖澳捞到其头,设坛祭奠尊为海神。还有白龙化身的杨甫老大、穿龙裤的菩萨、狸猫换太子救宋仁宗的寇承御、及下文出现的众多神祗。
    二、渔民神祗信仰的四大特征
    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渔民有着不同神祗信仰,如海南省渔民系不同朝代、由内地不同地方迁移而来,他们所供奉的保护神就各不相同:海口一带信奉天后娘娘、海北公、江大将军,北港一带信奉黑公(西楚霸王),文昌一带信奉南天水尾圣娘、一百零八兄弟公,琼海一带信奉三江晶信夫人,东方、昌江一带信奉天后娘娘、昌江公,儋州、临高一带信奉大光华(一说二郎神、一说姜子牙坐骑),东部海岸渔村信奉木头公;此外,还有吴圣真人、梅仙大帝、中水候王、赵大元帅等。在海南诸岛,还建有不少珊瑚庙。
    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渔民有着不同的神祗信仰,如山东省荣成渔民最初供奉北海之神,后相继出现众多区域性神抵:有从唐代开始信奉、今日仍是石岛一带保护神的赤山明神,有护佑千步港海域的上庄镇海神黄华大王,有每年从东北回故乡荣成一次的乡土性神祗李龙爷。成山头渔民信奉始皇帝、源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一艘货船沉没后,唯一幸免的徐复昌声称被始皇庙一丝白光指引上岸,于是一代帝王演变成一方海神。当妈祖信仰由南渐北,荣成沿海便出现龙王、海神娘娘、始皇帝“三神并立”的格局。
    水域性  不同水域的渔民有着不同的神祗信仰,如旧时钱塘江流域各府州县均有宣灵庙,宣灵王是南宋初年的周缪宣,死后为专司风雨之神;“九姓渔民”船上供其画像,就连出行走水路的戏班也祭祀他。洞庭湖一带大庙不离洞庭王爷、小庙不离杨泅将军。洞庭王爷名曰柳明英,给东海龙王传书、搭救三公主龙女;封为洞庭王爷后威镇邪恶,忠实履行职守保护渔民船民。洞庭湖船家舵房的神龛,供奉杨泅将军、赵公元帅、水母娘娘、魏公菩萨、关帝圣君、鲁班先师等神祗,充分体现楚地“重淫祀”之特点。
    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渔民有着不同的神祗信仰,如以“本主崇拜”为特色的白族,崇拜的本主是祖先和促进本民族发展、为百姓做好事的人物;在云南大理洱海的海岛上,白族渔民供奉本主张三星,该庙名为“三星庙”。分布于广西北部湾山心、巫头和万尾岛的京族渔民,视大海为神灵,每次出海均要向设在船头的海公海婆神位焚香祷告;他们把白龙镇海大王奉为三岛开辟神、海上保护神,每逢哈节举行仪式,将其从大海对面的神庙迎回哈亭享祭;每年腊月二十至二十八,由“网头”召集共同作业的“网丁”、并主持做“年晚福”。
    [本文于2006年6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岱山)、“中国海洋文化与浙江”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刊登于2006年第3期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会刊《渔文化》上。]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7-1-9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渔民的保护神[下]

     三、民间信仰的四个特性及心理分析
    “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马克思语)我国的民间信仰具有四个特性:其一、古老性,民间神祗自古有之,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保留了远古时期的众多神祗;其二、特殊性,具有兼容并蓄特点的民间文化保留原始神祗、接受外来神祗,出现熔佛、道及原始信仰于一炉的众神体系;其三、复杂性,神祗原型按性质本有明确的主题指向,而民间却随意丰富其内涵、形成“一神多能”的局面;其四、功利性,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不仅不予供奉,甚至采取如曝晒龙王以祈雨的方式,“胁迫”其为民服务。
    神祗信仰是频繁的王朝更替、残酷的封建专制、不断的灾荒瘟疫等恶劣环境、特定社会土壤的产物。百姓寻找渺茫的生路,却因文化素质偏低、对自然对社会多重无知而无法主宰自身命运,只能把最基本的人身权利交给神祗偶像。民间求福与避祸的世俗愿望,是神祗信仰的基本动力;通过神祗的世俗化、官僚化、人格化以切合百姓朴实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感情,是民间神祗信仰滋盛不灭的主要原因。由于认知水平低下、科技手段欠缺,人们因无法解决的现实困难导致心灵窘困与混乱;具有强大沿袭性的民间信仰以“无所不能”的力、使焦虑心理得以一定的解除,在“终极关怀”层面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作出一定回答,这是神祗信仰能够在相当长时期存在的现实基础。
    我国神祗的原型起端于远古人类的原始崇拜、表现为自然崇拜,崇拜偶像的心理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与原始部落向家庭、村社、国家过渡同步,图腾崇拜发展到对家神、村社之神及社稷、五岳四渎、川泽河海之神等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源于古代各民族的祖先神与圣贤英杰、各行业的祖师与保护神、各家族的先祖。
    民间信仰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这种超自然力既包括人格化的力量(如神灵),也包括非人格化的力量(如法术)。由于称为“民间宗教”、“普化宗教”的民间信仰,缺乏统一的神系、固定的组织、统一的教义,形态上与狭义“高级宗教”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长期来被人们以称之为“迷信”,其与各种高级宗教的实质是一致的。从客观的经验、或者科学的角度看,两者均属于非理性的范畴。神祗信仰展示了人类“承认自身之局限、超越人者为神祗”的双重心理。“人愿”与“神愿”是对认识的承认和肯定,“求福愿”与“避祸愿”是对神祗的寄托与敬畏。马林诺夫斯基曾深刻地剖析这一民间信仰心理:“初民对于自然与命运,不管是或则利用、或则规避,都能承认自然势力与超自然势力,两者并用、以期善果。……他永远没有单靠巫术的时候。然在另一方面,则也有时候完全不用巫术,即如生火与许多旁的技能之类。凡有时候必要承认自己的只是技能不够了,便一定会利用巫术的。”?
    四、渔民神祗信仰的四点启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向视为“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得到社会普遍尊重与宽容。各级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步提升,注重发掘、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社会文化资源。在这种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回归、民俗活动空前活跃。民间信仰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普遍存在的;研究者只有排除来自认识上、情感上的各种偏见,才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揭示其形态、结构及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加以批判、引导、“改造”。
    首先,民间信仰的指导原则是“惟灵是信”、“有灵则行”,追求世俗物质满足与精神愉畅,它没有正统的宗教神圣、崇高的情感体验,不看重神格、神灵族属谱系,只关心能否实现愿望、带来吉祥。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这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但是,对于神灵的敬奉,一开始就起到约束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劝恶向善的积极作用。我国古代虽然有“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但更多时候它是维护社会的一种超现实力量、为有序社会所时时借助。
    其次,《礼记•祭法》规定了历朝甄别神祗的五条原则:“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如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的城隍,本是腊祭八祀中水庸之祀,史书中记述其兴风作浪、防旱止涝、差遣鬼神、治病止疫等许多灵验之事。聪明正直之谓神,有功于民则祀之。后来城隍所祀神主则转为萧何、范增、文天祥等前代有德政的官吏。功德成神的倡导与信仰,对国家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家族的团结、人际的和谐极有帮助;随着社会的进步,功德成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再次,我国民间不易被“正统文化”同化,往生净土漫无实证、企求神仙高不可至、民间神祗亲切实惠。虽然渔民拜神风俗出自对神的敬畏,出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思想;但辩证历史地分析,渔民拜神风俗有对先贤名人纪念和崇敬的一面。我国渔民的保护神崇拜已由一种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创造,正在为我国的文化积淀、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可以把民间对先人的崇敬引导到纪念先贤、学习先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最后,神祗信仰表明:每个神祗的原型实质潜藏着人类的某些心理诉求、为求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安抚;如果神灵“失信”于民,民间必然塑造一个“新神祗”来填补心理上的空白。民间信仰在文化传承中被人为杜撰改造、被文化累积扭曲变形,呈现盲目、随意、流俗的特点;应着力提高人们的认识与自信、消除迷信心理与盲目崇拜,以科学态度追求生活的富足。要推翻一个神祗,必须以另一个更完美的同类原型信仰取代;否则,或是古老的神祗死而复活、或是出现信仰与精神危机。
    八十年前,一位伟人说过:“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如今,渔民们把人民解放军、边防武警、渔政人员、甚至是气象、环境保护工作者称为“保护神”,这或许是我国渔民神祗信仰的第五个特性——现代性。
    [本文于2006年6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岱山)、“中国海洋文化与浙江”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刊登于2006年第3期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会刊《渔文化》上。]
skyhood 发表于 2007-1-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4-27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