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旅游明星村:柴溪村里品古韵(重建竟成书院)

[复制链接]
skyhood 发表于 2019-2-28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1_b.jpg

柴溪老大房

  沿311省道,过下沈、牌头,就见南面有个三面环山、一面濒海(象山港)聚居区——西周镇柴溪村。柴溪是个大村落,现有982户,3100人,山广地阔,物产丰饶;又是个古村落,建村上千年,主姓陈氏勤耕俭读,人才辈出。地理偏僻,自给自足,形成独特的小流域型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

  一、海头庵,考书生

  柴溪村口(梅丹线边)原有座海头庵,紧靠港埠头,古时为海陆交通驿站,从宁海长街、力洋、茶园往北,翻越大岭头,过柴溪村,渡象山港,可达奉化、宁波。

  商旅行人过海上岸,歇脚庵前,渡头趣闻自然不少。有年夏天,三位台州考生路过柴溪,走到海头庵边下岙外小塘,一位老农正在路边河岸夹污泥,挡住了去路,书生礼貌地请求老伯让一让。老农见是赶考书生模样,于是来了兴趣。柴溪人从小入书院,人人沾点墨水味。老人笑着说:我有句上联,谁对出谁先走。”书生们会心一笑:“请!”老农出联:“河夹泥,夹河泥,夹上河泥泥压泥。”应景而作,叠字合意。3位书生大为惊讶,搔搔头皮。甲书生眼见前面一位牧童,正用棕榈叶编在牛身上拍苍蝇,即生灵感:“苍蝇拍,拍苍蝇,拍死苍蝇蝇粘蝇。”“对得好!”老农颔首夸奖,停下杆夹,先放甲生过去。另外两个皱眉苦脸,老老实实站立着。见书生尴尬,老农也不为难:“你们俩赶考回来再答吧!”三人走进海头庵,木匠师徒修庵,正在刨板拼板,乙书生眼睛一亮:“有了!”跑回补对:“木板刨,刨木板,刨平木板板拼板。”老农听着竖起大拇指:“对得巧!”这时丙书生听到庵外海滩传来叮叮当当修船敲砸声,突然想起铁匠铺火炉边打铁的情景,于是直奔老农而来:“铁火钳,钳红铁,钳起红铁铁打铁。”“对得妙!”老人拂掌赞叹,“后生可畏,定会考中。”果然三位书生全中秀才。

  二、风水墙,保平安

  柴溪地形南北开阔,中间狭长,形似一只大哑铃。过梅丹线,沿新村区直路往南五六百米,就见一座高大城门,顶上设亭,写着“风水亭”。亭、门西连一条石头墙,高约3米,石面青衣斑驳,足见年代久远。陪同参观的村书记陈荣华告诉:这叫风水墙,始修于明朝,连接东西两山,长约100米,高6米,宽5米,过去墙顶栽种水竹,外面看不见墙内房屋;并设有墙垛、瞭望台。

  风水墙主要功能是防御,明朝时倭寇侵犯,象山港沿岸村落屡遭洗劫。柴溪村一向崇文尚武,建成风水墙屏障后,村族还组织民团轮流值守,先防倭寇,后挡强盗,保境平民。1943年秋,一队日军登陆柴溪渡,往里远望,一道长长石头墙,长满小竹柴草,看不出大村样子,以为捞不到多少油水,就匆匆开拔了。因有这条风水墙遮挡,让柴溪村在鬼子的枪炮口下逃过一劫。

  三、溪西路,漾古风

  穿过风水墙门,就到村中心区。“其实老村区还在里面。“陈荣华指着沿路房屋说,“风水墙里一带,过去也是溪滩水田。”来到主路溪西路,一条大溪流坑由南向北流淌,柴溪村以溪为名。站在松溪桥南望,块石砌坎,坑岸顺直,桥内建有堰坝,清水荡漾,形成小水库。沿溪道路伸延,两岸房屋连排,夹杂着一些木结构老房,有点像湖南凤凰古城风貌。溪上横跨着多座桥梁,有座3孔万年桥,建于1941年,桥墩叠着红石条。该桥中孔净跨6.2米,高2.2米,面宽3.1米,为县内最早混凝土桥之一。

  溪西路陈氏宗祠规模宏大,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2),正堂开间,五架抬梁,梁柱粗直,榫铆雕刻精细,大梁悬挂“柏舟矢志”“太邱遗范”等多块名人题写的匾额,很有考古价值。

  出祠堂上走百米,有条叫上街头直路,长约60米,宽3米,过去沿街开设代销、打铁、理发、弹棉花等店铺,政府开设商店、供销社,还有村民海鲜、蔬菜临时摆摊,成为村上最热闹的地方。

  上街头往里走,右边住宅区叫沈家岙。沈家岙坑口生长着3棵高大挺直银杏树,枝荫蔽日。主干上贴着县政府古树名木保护牌,树龄100多年。这一带老村区,三合院建筑随处可见,保存最完整的要数陈氏老大房、敬大房。老大房上门朝东过两重,门顶重楼筑琢;正门朝南也两道,第一道圆洞门,第二道大方门,正屋四檐齐走马楼,前是石板明堂,后有双眼水井,雕梁画栋装饰精美。该楼建于清咸丰,主人陈芳馥,号秋圃,中秀才拔贡生,清道光时任过淳安县学教谕,遂安儒学正堂,官居八品。该房土改时分给17户,现为花园巷35号,住着5户,多为陈氏族人。主人之一陈伍元指着新修廊檐说:“老祖宗留下的,要坚守保护好。”

  徜徉老村区,陈荣华还告诉,这里还做过临时小县城。1943—1945年,日军侵占象山县城,县政府将部分工厂、机构撤至柴溪村,当时有棉纺厂、纺织厂、印刷厂、制烟厂、法院、司法处、监狱等,并派驻军守卫。沈家岙竟成书院办过印刷厂,定象(定海、象山)联中设在和平岙普福寺,学生最多120人。

  四、沈家岙,传书声

  参观过老村区,陈荣华自豪地说:“柴溪人创业精神、好学氛围,与历代重视教育息息相关,上面竟成书院可算是文化发源地。”

  该书院旧址坐落沈家岙盆地东首山坳,明洪武间由族人陈端夫牵头所建,以“有志者事竟成”取名。史载,书院楼房5楹,两进庭院,竹林环绕,幽美宜人。当时陈氏留有祠山、祠田,部分用于救济助学,族人子弟无论贫富,均可免费入学,当时为县内两大书院之一。责任人曾作诗赞美“榜山春花,乔松风韵。竹屏晚翠,古柏寒鸦。岩门宿雾,云根鹿径。梅坞探春,鉴池柳浪。”

  自此竟成书院教书育人,也曾数次废修,明万历时,族人陈南岑出资维修竟成书院,招收堂前子弟学习;还在田湾庵新建作人书院,供下宅众弟子就读,当时一村两书院。

  竟成书院走出过多位有志之人,最有名的是博学守节陈用中(1360—1402),柴溪陈氏第6代,为大佳何方孝儒妹夫,从小好学,过目成诵,才思敏捷,且性情刚直,后官至汉中训导,并倾力支持家乡办学。“靖难事变”后坚贞守节,慷慨就义。

  兴村大业,教育为本。柴溪村已被县里列为旅游明星村,该村因势利导,打造美丽乡村。今年正在兴建经过沈家岙的环村公路和通往后山大岭头的盘山道路,还打算筹措资金,重建竟成书院,让勤学之风代代相传。

来源《今日象山》2018年07月17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4-24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