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初冬拜访葛老先生【组图】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2-21 22:42 编辑


                                     初冬拜访葛老先生




       前年9月,看到《给县领导的呼吁信——请求立即停止“杀象”和“全县拆坟运动”》一文,得知家乡有位名叫“葛渭康”的老人。后来,看了葛渭康《白说也说》一书,及发表在《联谊报》、《中国青年报》、《西湖》等报刊上不少著作,十分敬佩老先生敢于说话的铮铮铁骨。
      今年9月中旬,与竺桂良先生研究《石浦镇志》有关内容时,见到葛渭康的《白说还说》;未料一周后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是新作问世,寄我一阅;并嘱咐回象山时会会面。11月下旬,借出席在石浦召开《宁波渔文化与休闲渔业研讨会》之机,我回家乡一趟。28日上午8时,与葛先生联系问能否拜访,老先生连说“欢迎”、“欢迎”。等我赶到丹峰西路其住处时,只见他早就在门口等候。
      我在《白说还说》一书见到过葛先生的照片,可能他在同乡网上见过我的头像;俩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葛先生在书房里接待了我,并带我到客厅、屋顶花园等处看了看,我随手拍摄了一些照片。尤其是与渔文化有关的藏品,他一件件取出、摆好,任我拍摄。
      因他要参加何元均先生主持召开的《缨溪诗社》2009年年会筹备工作会,我不敢多留。临走时,他还抄录了诗作:“与农同说天,逢官耻胁肩;我为个体户,家餐细嚼鲜”赠我。抄了一遍嫌不理想,又抄写一遍,嘻嘻!两份我都要了。
      我也要拜访何先生,俩人就一起出门;一路走着、谈着......。
IMG_5691.jpg
IMG_5656.JPG
IMG_5681.JPG
IMG_5682.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成根
继续
IMG_5660.JPG
IMG_5661.JPG
IMG_5659.JPG
IMG_5693.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成根
继续
IMG_5658.jpg
IMG_5656.JPG
IMG_5675.jpg
IMG_5677.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2-20 16:05 编辑

继续
IMG_5683.jpg
IMG_5685.jpg
IMG_5684.JPG
IMG_5686.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成根
IMG_5668.JPG
IMG_5667.jpg
IMG_5676.jpg
IMG_5692.JPG
IMG_6690.jpg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业皆碑不消说,眼观时弊必须说;
别人不说我敢说,明知白说也要说!
东海黄鱼 发表于 2009-12-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身体还不错,幸会幸会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2-20 20:43 编辑


       在给他拍照时,我忽然想起一个人来。
       我说:“你真像徐能海老师!”
       葛老先生说:“是的,人家也往往将我们弄错。”
IMG_5663 (2).jpg
IMG_5652.jpg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09-12-20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葛老健康长寿!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2-21 08:43 编辑


                        葛渭康:1956年“8·1”象山台灾

  

   
      在强台风面前,以原始方法、渺小的人力去硬抗,无论你如何英勇,都是以卵击石,非但没有“直接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反而扩大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1956年象山农村处于合作化高潮,台风来临前正是大暑后六七天,田畈上金灿灿早稻尚有一半未收获,农村男女老少冒暑挥镰割稻。县级机关干部在集中进行紧张的肃反,7月30日杭州气象台预报第12号强台风预计两三天内在我省登陆,象山县委根据舟山地委指示,立即停止肃反学习,除留少数人值班,抽543名各机关干部,分成34个工作组,到农村全力投入抗台抢收早稻。我是县供销社机关干部,我们小组20人,组长郑友庆。
  31日早上我们到达珠溪乡。住宿和吃饭分派在村民家里,我被分到一户名叫陈方园的50多岁单身农民家。两人睡一铺。他很健谈,说起台风,他说你们叫抗台,我们叫“做风水”。天要做风水是不能抗的,只有逃和避,人怎么能和天抗。我不语。次日天亮又割稻,到吃中饭,小组长郑友庆从乡里开会回来传达县委紧急指示,12级台风今晚将在我县登陆,把全县抗台抢收工作组改为抗台抢险工作组,重点是县城南门外的门前涂海塘和南庄平原。也许是象山港水在北边,这里的海堤朝北,这次台风从东南方向登陆,又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六小潮水之故,珠溪乡只有少数人轻伤。
  而当第二天一早,我们准备再割稻时,传来门前涂、南庄区被风暴潮淹没的消息。死了很多人,通知我们立即回县参加打捞落水者。到了丹城东门鲫鱼山一个叫东谷耸的地方,往下一望,城区南门和东门一片汪洋,尸体和家具杂物、屋料,乱七八糟堆积在几条横河里,四周哭声震天,有人一边撑着小船一边呼叫亲人的名字在到处辨认尸体。每人发给一袋樟脑丸,三只口罩,四两白酒,用来抵挡已开始腐烂的尸臭,一部分人与山区来的农民一道撑着小船去捞尸掩埋。
  《象山报》副主编朱华庭采访从龙王庙脱险归来者后写了一篇《记抗台烈士韩桂秋》:“总指挥韩桂秋部长向大家传达县委抗台抢险紧急指令。每个村要去两个同志,动员群众抢修危房,保护塘岸……韩桂秋和秘书何双林冒风雨冲出龙王庙……正当他俩匍匐着冲向塘堤,只见海水被台风卷起比堤岸高出五六米,汹涌而来……韩桂秋落水牺牲……”
  组织人员上去护堤,从全局讲,少数人的奋不顾身换来大多数人生存,也许值得,若最后大家都死,岂不是不如提前通知带领群众及早躲和避。当年8月14日《象山报》有一篇《编辑部短评》:“在强大台风袭来时,全县人民在党领导下,英勇顽强地进行搏斗……凶猛的暴风雨吓不倒守卫在海塘上的‘战士’。”事实上恰恰是在强台风面前,以原始方法、渺小的人力去硬抗,非但没有“直接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反而扩大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那次台风过后,国务院工作组,省委、地委慰问团陆续到达象山,也没有追问为何死了这么多人。也许由于此时正在批判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小脚女人走路”右倾思想,和机关肃反的大背景,是不准对党委的领导有微词的。就这样,这场台风,使一个当时只有25万人口的象山县死亡3400余人,伤5600多人(不知道伤者以后又死几人),有247户死绝。【原载《西湖》】
幸福的麦田 发表于 2009-12-2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崇敬的老人
浪潮 发表于 2009-12-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葛老一身正气,看到社会上不良现象他经常敢于斗争。去年底在他住址不远道路边农民进城卖点自产蔬菜、蕃茹等,市场管理人员收农民摊位费。放在道路上销售自家东西怎能收摊位费?葛老上书县委书记,因没有结果,他又与我联系。我以人大代表建议要求规范收费行为和划定销售场地。我们两人内外结合呼吁,丹城终于停止在道路上收摊位费、交易管理费,划定专门场地方便农民销售农副产品。葛老近80岁高龄,他的为民请命作风激励我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向葛老致敬!
心有小芳 发表于 2009-12-2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9-12-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12-21 12:55 编辑


                                     葛渭康:且慢诬蔑英雄


      
       《宁波晚报》07年10月13日《三江人文讲坛》以整版篇幅发表赵柏田长篇历史人物志论《走出神话的张苍水》(上)(笔者曾恭候下篇,但未见继续)。赵先生何许人,栏目的介绍,据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签约作家,来头不小。咱们读者虽不知他们之间的签约底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拿人民的血汗,养起来的大作家,讲的话一定是有利国家人民,而不是相反。“人文论坛”顾名思义,谈的应包涵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死意义。赵柏田的文章,东拉西扯,用极轻佻语言、讥笑、诬蔑张苍水的英勇奋斗事迹。一份拥有大量读者的主流媒体发表如此怪论,已经产生不小负面影响。当然也应当允许读者提出批评,为此笔者就以下几点表示对赵文的不同看法。
      一、宁波先贤,明末民族英雄张苍水,为保卫国家英勇战斗,最终壮烈牺牲的事迹,根本不是什么“神话”,是血写的历史,铁的存在。三百多年来民间口耳相传,大量载于各种史籍和黄宗羲,吴伟业、全谢山、赵之谦等名家著作,凡张苍水所到之处各地地方志,甚至族谱都有记录;谁不知道宁波有条苍水街,有苍水故居,宁波人一提起张苍水都会产生一种敬仰和自豪之情。他屯兵和最后被执之地南田悬岙兵营遗址成为文保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年游人如织。赵文诬蔑张苍水“就象寓言中某种昆虫,想挡住一辆急驰的大车一样不切实际。”赵先生生怕别人不懂他对张苍水的特别藐视,故意不用成语“螳臂当车”而改用一种更不堪的语言厚诬英雄。进而对明末众多的爱国文人包括史可法、张苍水、钱肃乐等等,宁死不降,甘抛头颅的行为“感到奇怪”说他们“如同演戏”。是“死给旁观者看”“给历史看”“给士大夫那套道德价值系统看”生造了一个新词:“道德血腥”。说道德血腥与入侵者挥舞屠刀“暴力血腥”同是血腥,“双双恣肆”。在赵文的逻辑里,侵略者的屠杀与爱国者的宁死不屈,正义与非正义界限没有了,中国历史乃到世界历史统统都要改写。卖国求荣的汉奸,应当得到赞扬,岳飞、文天祥当受谴责;让秦桧站起来。接下来汪精卫当然也应平反。那么前些日子党中央提倡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不是也应当取消了?
      二、唯物史观常识告诉我们,评论历史人物和事件,必须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错误。张苍水为什么能称得上民族英雄,他的遗迹成为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三百多年前的大明帝国和后金(清)是两个国家,入侵的清军每到一地即纵兵烧杀,强迫人民剃发和改换衣冠,若有抵抗便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斩绝。无辜人民几十万、成百万地被杀害。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面对人民大难临头,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1645年年仅26岁的张苍水毅然投笔从戎,高举义旗,团结人民,保卫自已的祖国和乡土,与郑成功并肩战斗,“千屯烽燧连吴楚,万轴波涛下浙闽。”(张苍水诗《和定西候》),并和全国各地义师取得联系,互相呼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南明政权在流离搬迁中得以继续16年,1662年桂王被害,浙东义师还在继续战斗,直至1664年,是一支斗争最持久人民武装,张苍水就是这支义师的旗手和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代表着坚决抗清的人民意志。尽管环境极端艰苦,他依旧不屈不挠,胸怀祖国,“桂树千秋怀祖国,铜驼卧处泣中原,鳌江南望岂为远,吾欲乘槎到楚门”(张苍水诗《屯悬岙猿啼有感》)。他曾与郑成功一起组成联军,“四入长江”1659年克镇江围南京,作为前锋,张师直取芜湖,义旅过处,秋毫无犯,沿途三州四府二十四县闻风归降。父老扶杖柱香,挈壶相迎,一见明代衣冠感动得涕泣垂泪。张苍水屯垦南田,帮助宁海长亭乡人民筑海塘,化泻卤为膏腴,改善民生,他所撰《山头重建海塘碑记》至今尚在,当地人民视历史珍宝。有关张苍水的事迹,在360年前的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发生的。历史是非, 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非正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那么分明,早已载入史册,深入人心,何劳赵先生以“现世精明”的观点来颠倒与混淆!
      三、张苍水抗清战斗19年最终失败被杀,45岁的英雄在杭州壮烈殉难,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光辉,青史垂范。他的高贵人格,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他不但爱国而且爱民。在胸中的国家不仅仅局限于朱明皇朝一姓之家业,他的国家更是民族生息繁衍的故土和人民。1662年,桂王、郑成功、鲁王相继死,大势已去之时,他还是念念不忘人民,在《答赵按抚书》一信中说:“国事之靡宁,致民生之愈蹙,十余年间,浙闽郡邑,刍茭糗粮之供,楼橹舟航之费,可谓千疮百孔,敲骨吸髓,而曾不得烽消燧熄,波静潮平,尚复重之迁徙,贻以流离,哀我人斯,乞可劳止。”表示:“但使残黎朝还故里,即当挂高帆”解散义师。至于他个人,则表示决不停止抗清:“十洲三岛,莫非生聚教训之区,尝胆卧薪,别有扶危定倾之计。”只为不愿重困一方民生,所以才决定:“暂解兵争”,“稍苏民困”由于他时刻把人民挂在心头,所以人民对他爱戴备至。且如1659年郑成功不听张苍水劝告在南京中计兵败,致张师孤军被围。喋血死战,伤亡殆尽。他只得弃舟登岸,退伏山谷。到处有人民为他做响导和暗中相助,奔驰二千余里只身回到浙东沿海根据地。滨海居民闻得他脱险归来的消息,莫不奔走相告,额手相庆,树纛鸣角,散亡之部渐集,此种与人民鱼水亲的情景,感人肺腑。对此,赵文竟以轻蔑之词诬以“破坏大于建设”、“一开始就是徒劳”。把野蛮的入侵者的杀人放火当作建设,而把为保卫祖国家园疆土而奋力抵抗的爱国民众当成破坏者,未知是什么逻辑。
      四、张苍水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由于清代严厉的文字狱,他的著作悬为厉禁;也由于他是民族英雄,文名为英雄事业勋名所掩。故他的诗、文流传不广。然而以他亲身经历写成诗歌,有极高的思想艺术成就,作品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情感和对人民的关怀,大义凛然,英雄气慨。有着慷慨激昂发扬民族正气高歌,也有怒发冲冠对极端残暴敌人的仇恨;有反映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悲叹,有对战友深切关怀;也有胜利时同人民一起欢呼和受挫时人民给予的温暖爱护寂寥低唱,有进军、战斗在大海长江英勇豪迈的号角,也有在崇山峻岭间躲避强敌追捕潜行奔走时的短吟。在怀念故乡、家属、亲友的诗句里,表现出忧国忘家的战斗意志,在从容就义时的绝命诗更充分表现了他高贵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他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有挥师北伐的雄壮檄文,有分析形势忧国之心如焚的建议。有义正词严的拒绝招降,有关心人民生活如建设海塘工程的记载,文笔细腻,文采与思想光芒四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文学家。这些中国文学史千古流芳的作品三百多年来为读者所喜爱,冒灭门危险,加以传抄和保存。英雄被捕后,很多人赶到杭州监狱贿赂狱卒,以见英雄一面和讨得一纸翰墨为幸。
      张苍水的诗和文章是用文言创作,今人如没有足够的国学功底是很难读懂的,更不用说妄加分析评论了,赵柏田先生对张苍水的诗文显然没有读懂,以所谓“现世精明”之心,度张苍水之腹。例如关于诗作《奇零草》,说“他真诚地希望这些散乱的诗句能在历史留下痕迹。成为他一生的传记,或者他的年谱”。“自信与浪漫,他在手订诗集的末尾固执地题上了‘永历16年’这一虚妄的年号。”“尽管……康熙元年了”。笔者建议赵先生最好再细读《奇零草》。《奇零草》是散军前之作,他在《序》中提得很明白,“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出于肺腑之表白,足以说诗是兴来之作,不得不作的文字,哪有如赵文所云为了作自己“传记”“年谱”,而且这种刻意“希望”完全违背文学创作规律。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头衔,做不出格律诗,情有可原,读不懂格律诗就有点说不过去,妄加揣测,更不免显得有些孱弱和硬撑。关于《奇零草序》末尾不署康熙元年而题上“永历16年”,赵文贬之为“固执”和“虚妄”,赵先生别忘了张苍水是南明政权兵部尚书,宁死不降的爱国者,他怎么会承认敌人年号,题上“永历16年”正是他心存故国、堂堂民族气节的发扬,有什么可贬的?
      五、赵文说清皇朝“新朝体例上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归依”,沾沾自喜之情跃然纸上。其实赵先生大错而特错了,请问强迫汉民族人民剃阴阳头,留猪尾巴;改换服饰,不从者杀;这是认同和归依汉文化吗?尤其不应忘记清廷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多少人民倒在血泊中。江阴一城全被杀绝,死难17万人、幸存53人;接着是文字狱,血沃神洲;再是编修《四库全书》。有人吹捧是乾隆皇帝的伟大文化工程,其实是爱新觉罗弘历为了毁灭、簒改汉文化,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通过编书、对中华汉文化历史典籍进行大清理,同时进行大毁灭、大阉割、大删削,许多有碍清朝的中华汉文化精华永远地消灭了,以继续其野蛮的封建文化专制统治。血写的历史永远无法抹去!谀词过了头,显得有些肉麻。
      不知从何时起,文坛不时有一股歪风刮起,一些轻薄为文,又妄想得大名者,为了吸引读者眼珠,肆意攻击和贬低全国知名的名人,而且专找死人,以为人死了不会找他算帐。但是偏有广大读者站出来找他算帐。张苍水是死去三百年了,但他是人人皆知的宁波乡贤。要诬蔑贬低谈何容易,所以“且慢诬蔑英雄”!
兮是真宝 发表于 2009-12-2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看葛老先生的《给县领导的呼吁信——请求立即停止“杀象”和“全县拆坟运动”》和《白说也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3-29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