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清明

相关日志

《清明上河图》质疑与猜想——图说谏书
海天渔歌 2013-11-14 13:09
《清明上河图》质疑与猜想——图说谏书 陈红发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 厘米 ,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公认为 北宋 画家 张择端 所作,是其存世仅见的一幅珍迹,属一级国宝,现藏 北京 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无价之宝,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载誉“中华第一神品”。 张择端 字正道,生卒1085年—1145年,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清明上河图》对 北宋 晚期的都市生活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俗风情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情况的形象史料。 一.背景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时值宋徽宗当朝,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沉醉书画,不过擅长的“瘦金体”独树一帜,流传于世。权奸蔡京谀谄皇上,少数权臣与宦官狼狈为奸,祸国殃民;财政入不敷出,苛捐杂税百姓负担严重,变革派与守旧派相互倾轧;而且金军强势压境,皇上依然无视朝政并且治国无能,最终成为亡国之君。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在这种内外激烈的历史形势下,张择端身为翰林画家,满腹诗书经纶,有着浓厚的进取抱负和入仕准则,胸怀“国家存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志向,享受朝廷俸禄而衣食无忧,毋容置疑要为宫廷服务,审时度势忧心如焚,只能意为不可言明,揣摩迎合蔡京,趁机借作画发挥,冥思苦想作了系列性的精心构思和蓄意策划:进献“上何图”的表达方式;刻画“河上图”的意境内涵;着意“图合上”的进谏奏章。投皇上所好意许采风,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 二.观景 《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鸟瞰视图、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众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从右至左展开画卷:首段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采用独特的构图表现手法:鸟瞰图式,高瞻远瞩概略全景的系统性。散点透视,足智多谋解析细节的透彻性。画卷表达喻理于景、寄情细节:首部郊野景色,突现“春”与“秋”的冲突状况,隐晦复杂时态;中部汴河景象,表现“贫”与“富”的阶层差别,洞悉秋毫。以及“桥”与“舟”的危难情景,逆水行舟,认清时势;尾部城街景物,呈现“藏”与“露”的迷惘处境,两侧街树相合,朦胧一片,却在这里突然而止。这些细节安排是张择端弄的狡狯,是明哲保身的无奈举措,可惜皇上无所察觉,没有领会其表达的真实动机和意图。 关于“清明”二字的来历有二:其一是张择端在进献画时为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加上了“清明”二字;其二指张择端在将画进献时并没有“清明”二字,只是“上河图”,皇帝看到画上的繁荣景象,因宋代喜欢粉饰天下,所以皇帝在“上河图”这个名字的基础上加上了“清明”二字。是为《清明上河图》。而题名肯定是皇上挥笔,这毫无疑问,有“诗题取士”为佐证。 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究其含义之谜,素有争议。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为“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桃粉柳绿,缅怀故人,警示后人,不失合理。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于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北宋士大夫习用扇题字赋诗,还有“以扇遮面,则其两便”之意,与乘凉无涉。只指其中,没理其外。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实属情理之中,仍然缺失真实的深刻内涵。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即便实际描绘的是秋季景色,抑或 “清明”还是描绘当时正值清明,天下太平。并非实际意义的清明时节和秋季景色,只是借喻景观衬托的铺垫描绘:太平盛世,市井繁荣。景象清晨天明,柳暗花明,漕运舟楫竟流——意象从谏如流,虹桥横跨汴河——具象气贯中天,沿岸店铺林立——诊所简明清晰。表面是歌功颂德,清明执政,和谐民生的写照,实质是图谋谏言,清醒明示,是居安思危的假借隐喻。所展示的直接意境:太平盛世清廉开明,歌功颂德与民同乐。其实蕴藏间接寓意——清明(亲民)天下,和尚(和上)人间。无非想皇上有所警觉和醒悟。 三.愿景 综观《清明上河图》的质疑与猜想,画卷的春秋相间、贫富差异、舟桥处境和藏露相合的景致的矛盾境况,印证张择端的绘画创作意图。运用反衬,不合时令;逆水行舟,洞悉危难;朦胧渺茫,机不可失。一语双关的《清明上河图》,清晰暗示着真正图谋寓意: 清明——清正廉明,清官政明。民心所向,市肆昌隆。 上河——尚和谐音,以和为尚。崇尚和谐,合上高尚。 图示作为世界语言的表达方式,阐释需要慧眼识真容。猜测张择端献上河图:粉饰太平盛世。并非想皇上嘉奖,而是寓意居安思危,警示世道更替,揭示真相符合“河图”真实内涵。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正是《清明上河图》精妙意图:进谏上书。或者称作一份“图说的调查研究报告”! 《清明上河图》——呈献给并非清明的皇上时,非常赏识其图上清楚明白的意境,可是皇上无法理会构图意境的真实意图,而错失良机或许事势严重无可挽救,断送北宋皇朝。鉴于此,完全可以推断《清明上河图》,确实是一封《图说谏书》。 修改2013年11月21日 ****************************************************************************************************************** 《清明上河图》质疑与猜想 【质疑】 何乐图舒?〖河洛〗——河图洛书,显隐『何乐,和乐』,其实是『何图落水』,和上瞒下。 态度:君主(上和)与黎民(廉明)的权谋(图谋)。重现民生,百姓至上。 画的藏与露,取决于作者的创意。运用反衬,不合时令,正是《清明上河图》精妙意图:进谏上书。或者称作“图说的调查研究报告”! 图景:清晨天明,漕河赶集。(上,尚,赏,商) 意境:清正开明,崇尚河图。(落,洛) 张择端是位宫廷画家,当然为宫廷服务,为皇帝歌功颂德。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清明 : ①清澈明净:月夜清明。 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 ③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之世。 ④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 河图 : 1.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 【猜想】 〖清明上河图〗寓意 : 清明——清正廉明,清官政明。民心所向,市肆昌隆。 上河——尚和谐音,以和为尚。崇尚和谐,和爱高尚。 此图寓意——清明(亲民)天下, 和尚 (和上)人间。 《清明上河图》描绘:太平盛世,市井繁荣。表面是歌功颂德,清明执政,和谐民生的写照,其实是图谋谏书,明言清醒,居安思危的借喻。景象清晨天明,柳暗花明,漕运舟楫竟流(意象从谏如流),虹桥横跨汴河(具象气贯中天),沿岸店铺林立(诊图简易明清)。 图展示:太平盛世,歌功颂德;与民同乐,清廉开明。
个人分类: 探索发现|13 个评论
清明祭父观桃花遗落
热度 1 先愍 2013-3-27 19:22
老父亲不老就走 二月桃花没有妖艳却飘落 借往昔林黛玉葬花一说 不觉的人非黄花似落花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18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4-26 0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