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把“根”留住

已有 949 次阅读2012-7-10 23:33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 象山港, 中国

把“根”留住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2年07月04日 09:09

从东谷湖塔山眺望象山   吴伟峰 摄

    今年4月17日,钱永兴先生在《今日象山》“塔山”版发表了《究竟哪座山为“象山”》一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围绕着“象山究竟是哪座山”,大家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纷纷感叹:作为一个象山人,我们对象山的乡土文化了解太少了,有必要好好补上这一课。记者就我县乡土文化发展现状,采访了相关人士,他们都呼吁:让我们共同来思考我们的乡土文化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把象山的“根”留住。

“象”山文化之谜

    不久前,网友“象山”先生在“象山港论坛”发了《寻找“象”山》的帖子,提出以实景图片的形式来探讨古人“象山”命名的由来,得到广大网友的积极响应,大家发布了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象”山实景图片近20张,并有比较深入的文字探讨,非常有意义,值得称赞。
    “象山”先生在帖子里提到我在《今日象山》上所发的《究竟哪座山为“象山”》,说我所持的观点为“彭姥岭而北皆象山”。其实,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只是为了介绍历史上的文献认为哪座山为“象山”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从“四明志”到民国《象山县志》等地方“官书”,都认为象山(其峰为凤跃峰、圆峰等)与炼丹山(即蓬莱山,其上有电视塔、千丈岩、石屋等)为不同的山。另一种意见是倪象占在《蓬山清话》中提出的“彭姥岭而北皆象山”的观点,即地方“官书”所说的“象山”只是“象之首”,而地方“官书”所说的炼丹山则是“象之身”,当代《象山地名志》采纳了倪氏的观点。
    除了介绍这两种观点之外,我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倾向性也没有。原因何在?因为众多“象”山文化之谜我实在猜不出来。
    《象山县志》“象山”这个条目应该怎样写呢?是采用《象山地名志》中“象山”条目这样比较“科学”的说法,还是采用倪象占提出的“彭姥岭而北皆象山”这样比较“民间性”的说法,或者采用历代地方“官书”中“象山”条目这样比较“地方性知识”的说法?抑或三者兼而有之?象山县因“象山”这座山而得名,所以这座山是象山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人们了解象山往往是从这座山开始的。所以希望社会各界贡献智慧,使《象山县志》中“象山”条目编得既基于传统,又融入当代智慧和未来理想。
(县志办 钱永兴)

渔文化是特色文化

    中国到底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不对!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这又是一片多么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的领域啊!
    象山的渔文化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生动三个特点。县渔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海洋渔文化的保护,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就是全国第一本渔文化杂志《渔文化》。
    象山半岛上丰富的渔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卓有成效地抢救、保护并传承利用渔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渔文化”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包括了渔文化美食、渔文化产业、渔文化哲理、渔家习俗、渔家信仰、渔家技艺等多方面内容。
    说一个关于“渔文化”的小故事: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常年居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有天他出海捕鱼,却一无所获。这时他在岸滩上看到两只螃蟹,心想抓了这两只螃蟹也可以饱餐一顿了。但他突然发现,其中一只雄螃蟹正在不停地吐着泡沫,为自己快要晒干的妻子补充水分。这一幕让年轻人非常感动,他把两只螃蟹放回了大海。多年以后,这两只螃蟹带着自己的子子孙孙前来报恩,为年轻人带来了巨大财富。像这种类型的渔文化小故事,很生动,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喜欢听。
    “渔文化”是一个远未被开掘的宝藏,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为我县渔文化的传承献出一份力!
(县渔文化研究会 郦伟山)

红色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的红色文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酝酿,到新中国成立时已历经长达28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我们象山的红色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大革命时期,“五卅”惨案发生后,贺威圣受党组织的派遣,以全国学联和上海学联代表的身份在家乡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二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象山设有临时驻所。三是解放战争时期,象山是全省最后解放的一个县。四是剿匪战斗,“军民合力保卫高塘岛”一役是经典战役。
    要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就会发现,它的内容很丰富,其最核心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八年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我们象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军在茅洋罪行陈列馆、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及众多红色故事。
    我们寻访前辈人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就是要将这两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永葆其强大的推动力量。不能说这些“已经过时”。就眼下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来看,尤有弘扬之必要,因为它对于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具有巨大的意义。
(县新四军研究会 朱华庭)

“徐福文化”要发扬光大

    徐福奉秦始皇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良种赴海上仙山觅取长生不老神药,曾在中国东南沿海漂泊达八、九年之多。其间曾在象山“隐迹两年”,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民间传说。随着象山“徐福东渡传说”被立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山的“徐福文化”就成了我县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这已被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确认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如何加快象山徐福文化建设,已成为象山徐福研究者的热议话题,也是国内外徐福文化爱好者共同的愿景。
    徐福一行还到过象山中部茅洋一带,蟹钳渡就是徐福船队靠泊地之一。五狮山下旧筑有蓬莱寺,附近还有徐姓族居的徐家岙村。如能在蟹钳渡、蓬莱寺及徐家岙三处做好徐福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可以弥补现已初具规模的茅洋民俗文化园景区孤景独处之不足。
    象山的徐福文化建设不应当忘记徐福同时代的“游仙”安期生。安期生与徐福同师学艺,但志向高洁,不愿接受秦始皇充满血腥的金银珠宝,他在故里“阜乡亭”封金留书的佳话长传人间。安期生云游四方,曾在象山涂茨“道人山”筑庐采药,并经常出现在爵溪的大街上卖药治病。
    2012年是徐福东渡日本2222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建交40周年,象山人民可以在这一特别有意义的时刻,为国际徐福文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象山徐福文化研究者 盛鑫夫)

保护好文化根基

    我买下退役军用飞机,想打造国防主题乐园。我建农民博物馆,想把象山民间最优秀的作品都收藏到这里去。我要搞一个非遗文化长廊,因为我要大力弘扬乡土文化。
    之所以要买三架退役的军用飞机,与我心底的一个情结有关。日军侵华时期,在茅洋犯下了种种残暴的罪行。在长辈们的讲述中,年少的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最直接的物证就是茅洋五狮山脚下的砩石矿旧址。在这里,日军曾疯狂掠夺资源。
    我从小就喜欢根雕艺术,每当看到家乡艺人用刻刀在废弃的竹根上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时,就很是惊叹。对着这些如此令人着迷的艺术品,我开始沉思:该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
    传承民俗文化,振兴民间艺术,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有一个实验的基地,把传统文化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受到美的享受。
    我还想要建一个实体长廊,每一个房间都展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比如金银彩绣、泥金彩漆……因为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还想着要请一些非遗的传承人到这里现场演示整个流程,参观的游客们甚至也可以亲身体验。比如徐福东渡的传说,听起来很虚无,可我就是要把它实体化,可以专门建一个渡口,立上徐福像,建浩大的船队,仿佛徐徐开向大海。
    我们象山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个人的力量很小,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的文化“根基”保护好,发扬好。
(象山民俗文化村 郑振本)

把乡土文化融进学生心中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新建、修建、整理了一批纪念馆及乡土文化资料,这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不难发现,纪念馆大多门可罗雀,即使有一些中小学生去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探究。作为土生土长的象山人,很多孩子不知道陈汉章、殷夫,没接触过竹根雕,对渔文化了解也很少。据我了解,我县的小学课程里没有安排专门的乡土教育,也缺少专门的教材和实践活动,初中生有这样的课程,但基本上以书本教育为主,体验式的课程不足。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情感。我们应充分利用象山各个纪念馆、收藏馆、名人故居等,编写系列乡土人文教材,让青少年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象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小学教师 顾先生)
 

(记者 郑丽敏)

■ 链接

乡土文化为城镇发展注入活力


    乡土文化承载着每个乡镇的人文历史、乡风民情和生活状态的演变历程,它以无形的或有形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归类和合理开发,成为乡镇发展新的推动力和生产力,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新课题,现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临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宋时称临浦里、临浦市,因濒临浦阳江而得名。在这里,浦阳江穿镇而过,杭甬运河、西小江、里河等水系构成镇内密布的水网,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背景孕育了临浦的水文化,如渔捕文化、龙舟文化、珍珠文化、荷文化等。
    临浦商贸文化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宋代这里就形成了集市,商埠依江而立,素有“小上海”的美誉,成了竹、木、盐、米和南北货、山地货的集散地,其中以米的交易最为繁盛,曾有“临浦米行老板脚一跺,浙江、江西的米价就会抖一抖”之说。据史料记载,当年小小的临浦镇上有粮行(店)60多家,米市的日流量近万石。由于临浦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这里更是名人辈出,孕育了美女西施、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布衣都督汤寿潜等。著名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这里出生,告老返乡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蔡东藩在这里写下了600多万字、1040回的通俗演义。这些人文故事滋养着一代代临浦人,成为古镇文化之魂。另外,临浦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这里有包括三月三祭奠鱼娘娘、孔氏族人祭奠孔子的祭祀文化,有以横一村的龙马灯为代表的欢庆祝福文化,以通一村的年俗节为代表的农耕稻米文化,以山阴街竹制工艺和三峰村箍桶手工艺为代表的竹木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渗入到了每个临浦人的血液里,世代相传。
    实践证明,乡土文化是促进地方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推手。临浦通过把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科学实施文化兴镇战略,为提升城镇品位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近年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发组织,临浦的元宵踩街、端午龙舟节、潼江杨梅节、七月河灯节、通一年俗节等活动已名声在外,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如今临浦的年俗活动在浙江东部已名声显赫,每年从腊月十八至二十八的10天里,从各地赶来参加的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为宾馆、饭店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近3年的统计结果也表明,这里的年俗节销售产值已连年创新高。当地还通过开发西施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乡土文化是乡镇人文历史、地理区位、风土人情、政治环境以及居民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载体,是实现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发掘这些文化,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其特点和作用,采用不同方法加以引导和开发,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乡镇建设中的软实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把“根”留住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2年07月04日 09:09

从东谷湖塔山眺望象山   吴伟峰 摄

    今年4月17日,钱永兴先生在《今日象山》“塔山”版发表了《究竟哪座山为“象山”》一文,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围绕着“象山究竟是哪座山”,大家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纷纷感叹:作为一个象山人,我们对象山的乡土文化了解太少了,有必要好好补上这一课。记者就我县乡土文化发展现状,采访了相关人士,他们都呼吁:让我们共同来思考我们的乡土文化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把象山的“根”留住。

“象”山文化之谜

    不久前,网友“象山”先生在“象山港论坛”发了《寻找“象”山》的帖子,提出以实景图片的形式来探讨古人“象山”命名的由来,得到广大网友的积极响应,大家发布了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象”山实景图片近20张,并有比较深入的文字探讨,非常有意义,值得称赞。
    “象山”先生在帖子里提到我在《今日象山》上所发的《究竟哪座山为“象山”》,说我所持的观点为“彭姥岭而北皆象山”。其实,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只是为了介绍历史上的文献认为哪座山为“象山”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从“四明志”到民国《象山县志》等地方“官书”,都认为象山(其峰为凤跃峰、圆峰等)与炼丹山(即蓬莱山,其上有电视塔、千丈岩、石屋等)为不同的山。另一种意见是倪象占在《蓬山清话》中提出的“彭姥岭而北皆象山”的观点,即地方“官书”所说的“象山”只是“象之首”,而地方“官书”所说的炼丹山则是“象之身”,当代《象山地名志》采纳了倪氏的观点。
    除了介绍这两种观点之外,我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倾向性也没有。原因何在?因为众多“象”山文化之谜我实在猜不出来。
    《象山县志》“象山”这个条目应该怎样写呢?是采用《象山地名志》中“象山”条目这样比较“科学”的说法,还是采用倪象占提出的“彭姥岭而北皆象山”这样比较“民间性”的说法,或者采用历代地方“官书”中“象山”条目这样比较“地方性知识”的说法?抑或三者兼而有之?象山县因“象山”这座山而得名,所以这座山是象山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人们了解象山往往是从这座山开始的。所以希望社会各界贡献智慧,使《象山县志》中“象山”条目编得既基于传统,又融入当代智慧和未来理想。
(县志办 钱永兴)

渔文化是特色文化

    中国到底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不对!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这又是一片多么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的领域啊!
    象山的渔文化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生动三个特点。县渔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海洋渔文化的保护,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就是全国第一本渔文化杂志《渔文化》。
    象山半岛上丰富的渔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卓有成效地抢救、保护并传承利用渔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渔文化”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包括了渔文化美食、渔文化产业、渔文化哲理、渔家习俗、渔家信仰、渔家技艺等多方面内容。
    说一个关于“渔文化”的小故事: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常年居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有天他出海捕鱼,却一无所获。这时他在岸滩上看到两只螃蟹,心想抓了这两只螃蟹也可以饱餐一顿了。但他突然发现,其中一只雄螃蟹正在不停地吐着泡沫,为自己快要晒干的妻子补充水分。这一幕让年轻人非常感动,他把两只螃蟹放回了大海。多年以后,这两只螃蟹带着自己的子子孙孙前来报恩,为年轻人带来了巨大财富。像这种类型的渔文化小故事,很生动,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喜欢听。
    “渔文化”是一个远未被开掘的宝藏,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为我县渔文化的传承献出一份力!
(县渔文化研究会 郦伟山)

红色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的红色文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酝酿,到新中国成立时已历经长达28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我们象山的红色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大革命时期,“五卅”惨案发生后,贺威圣受党组织的派遣,以全国学联和上海学联代表的身份在家乡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二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象山设有临时驻所。三是解放战争时期,象山是全省最后解放的一个县。四是剿匪战斗,“军民合力保卫高塘岛”一役是经典战役。
    要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就会发现,它的内容很丰富,其最核心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八年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我们象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军在茅洋罪行陈列馆、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及众多红色故事。
    我们寻访前辈人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就是要将这两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永葆其强大的推动力量。不能说这些“已经过时”。就眼下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来看,尤有弘扬之必要,因为它对于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具有巨大的意义。
(县新四军研究会 朱华庭)

“徐福文化”要发扬光大

    徐福奉秦始皇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良种赴海上仙山觅取长生不老神药,曾在中国东南沿海漂泊达八、九年之多。其间曾在象山“隐迹两年”,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民间传说。随着象山“徐福东渡传说”被立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山的“徐福文化”就成了我县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这已被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确认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如何加快象山徐福文化建设,已成为象山徐福研究者的热议话题,也是国内外徐福文化爱好者共同的愿景。
    徐福一行还到过象山中部茅洋一带,蟹钳渡就是徐福船队靠泊地之一。五狮山下旧筑有蓬莱寺,附近还有徐姓族居的徐家岙村。如能在蟹钳渡、蓬莱寺及徐家岙三处做好徐福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可以弥补现已初具规模的茅洋民俗文化园景区孤景独处之不足。
    象山的徐福文化建设不应当忘记徐福同时代的“游仙”安期生。安期生与徐福同师学艺,但志向高洁,不愿接受秦始皇充满血腥的金银珠宝,他在故里“阜乡亭”封金留书的佳话长传人间。安期生云游四方,曾在象山涂茨“道人山”筑庐采药,并经常出现在爵溪的大街上卖药治病。
    2012年是徐福东渡日本2222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建交40周年,象山人民可以在这一特别有意义的时刻,为国际徐福文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象山徐福文化研究者 盛鑫夫)

保护好文化根基

    我买下退役军用飞机,想打造国防主题乐园。我建农民博物馆,想把象山民间最优秀的作品都收藏到这里去。我要搞一个非遗文化长廊,因为我要大力弘扬乡土文化。
    之所以要买三架退役的军用飞机,与我心底的一个情结有关。日军侵华时期,在茅洋犯下了种种残暴的罪行。在长辈们的讲述中,年少的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最直接的物证就是茅洋五狮山脚下的砩石矿旧址。在这里,日军曾疯狂掠夺资源。
    我从小就喜欢根雕艺术,每当看到家乡艺人用刻刀在废弃的竹根上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时,就很是惊叹。对着这些如此令人着迷的艺术品,我开始沉思:该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
    传承民俗文化,振兴民间艺术,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有一个实验的基地,把传统文化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受到美的享受。
    我还想要建一个实体长廊,每一个房间都展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比如金银彩绣、泥金彩漆……因为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还想着要请一些非遗的传承人到这里现场演示整个流程,参观的游客们甚至也可以亲身体验。比如徐福东渡的传说,听起来很虚无,可我就是要把它实体化,可以专门建一个渡口,立上徐福像,建浩大的船队,仿佛徐徐开向大海。
    我们象山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个人的力量很小,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的文化“根基”保护好,发扬好。
(象山民俗文化村 郑振本)

把乡土文化融进学生心中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新建、修建、整理了一批纪念馆及乡土文化资料,这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不难发现,纪念馆大多门可罗雀,即使有一些中小学生去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探究。作为土生土长的象山人,很多孩子不知道陈汉章、殷夫,没接触过竹根雕,对渔文化了解也很少。据我了解,我县的小学课程里没有安排专门的乡土教育,也缺少专门的教材和实践活动,初中生有这样的课程,但基本上以书本教育为主,体验式的课程不足。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情感。我们应充分利用象山各个纪念馆、收藏馆、名人故居等,编写系列乡土人文教材,让青少年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象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小学教师 顾先生)
 

(记者 郑丽敏)

■ 链接

乡土文化为城镇发展注入活力


    乡土文化承载着每个乡镇的人文历史、乡风民情和生活状态的演变历程,它以无形的或有形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归类和合理开发,成为乡镇发展新的推动力和生产力,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新课题,现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临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宋时称临浦里、临浦市,因濒临浦阳江而得名。在这里,浦阳江穿镇而过,杭甬运河、西小江、里河等水系构成镇内密布的水网,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背景孕育了临浦的水文化,如渔捕文化、龙舟文化、珍珠文化、荷文化等。
    临浦商贸文化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宋代这里就形成了集市,商埠依江而立,素有“小上海”的美誉,成了竹、木、盐、米和南北货、山地货的集散地,其中以米的交易最为繁盛,曾有“临浦米行老板脚一跺,浙江、江西的米价就会抖一抖”之说。据史料记载,当年小小的临浦镇上有粮行(店)60多家,米市的日流量近万石。由于临浦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这里更是名人辈出,孕育了美女西施、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布衣都督汤寿潜等。著名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这里出生,告老返乡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蔡东藩在这里写下了600多万字、1040回的通俗演义。这些人文故事滋养着一代代临浦人,成为古镇文化之魂。另外,临浦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这里有包括三月三祭奠鱼娘娘、孔氏族人祭奠孔子的祭祀文化,有以横一村的龙马灯为代表的欢庆祝福文化,以通一村的年俗节为代表的农耕稻米文化,以山阴街竹制工艺和三峰村箍桶手工艺为代表的竹木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渗入到了每个临浦人的血液里,世代相传。
    实践证明,乡土文化是促进地方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推手。临浦通过把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科学实施文化兴镇战略,为提升城镇品位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近年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发组织,临浦的元宵踩街、端午龙舟节、潼江杨梅节、七月河灯节、通一年俗节等活动已名声在外,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如今临浦的年俗活动在浙江东部已名声显赫,每年从腊月十八至二十八的10天里,从各地赶来参加的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为宾馆、饭店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近3年的统计结果也表明,这里的年俗节销售产值已连年创新高。当地还通过开发西施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乡土文化是乡镇人文历史、地理区位、风土人情、政治环境以及居民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载体,是实现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发掘这些文化,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其特点和作用,采用不同方法加以引导和开发,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乡镇建设中的软实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鲜花

鸡蛋

握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3-29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