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清代石浦“靠地船”渔民的心曲 ———王植三《靠地船棹歌十首》解读

热度 1已有 1577 次阅读2010-1-14 13:39 |个人分类:海天渔歌|

清代石浦“靠地船”渔民的心曲
———王植三《靠地船棹歌十首》解读
    

pic_32.jpg


    
     今日石浦港  吴伟峰 摄
     □ 王庆祥
     近读民国6年(1917)重修《琅琊王氏象派宗谱》,见其中“卷七·诗存内编”收有其族“十七世孙”王植三《靠地船棹歌十首》。
     王植三(1808-1862),名定铨,字愧卿,号蓑岩,又号彭姥村农,以“庠名”(即学名)行世,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丹城西桥东岸(今丹西街道北山路)人。幼从舅父学,课程甚严。父亲又手抄唐诗数百篇,命其日诵一篇。15岁赴甬受业于名家,历四载,于古文诗词获益颇深。经学使岁试,取入县学。道光十年(1830),参修县志。十七年(1837),补廪生额,先后设帐授徒数年。咸丰六年,举为恩贡。平生善文辞,尤喜吟咏,有所感触,即闭门终日,有无不计。著有《彭姥文存》、《彭姥诗存》、《彭姥村农歌》、《埋香集》以及《吟翠山房诗文稿》等。《象山历代诗选》曾收其《东门竹枝词十首》,内有“乘潮侬要扬帆去,一出东门便十洲”;“郎不耕田侬罢织,一年生计在渔船”等句,今已广为流传。不过《诗选》称王植三是“象山舫前人”,误。据《琅琊王氏象派宗谱·卷二·世表下》记载,他实际上是中共浙江省委早期领导人王家谟烈士的曾祖父。
     谱中,王植三《靠地船棹歌十首》题下有注:“邑南乡盐仓前有此种籍名缺地户。”南乡盐仓前,即今石浦延昌。缺地户,显然是“靠地船”之别称,即没有土地,以渔为业,以船为家的渔户。据史志记载,此类船户大多来自福建晋江一带,故石浦人呼之为“晋江人”。棹(zhào)歌,渔家所唱的歌。因此,王植三均以“靠地船”渔民第一人称诸如“侬”、“阿侬”、“侬家”等等,吟成这十首棹歌。
    
     先读第一首:
     侬家少小住南闽,老大流离属贱民;
     水作生涯篷作宅,可怜寸土莫安身!
     末句下有注:“《道古堂集》:福州每自称侬。”《道古堂集》即《道古堂全集》,清雍正年间仁和(今杭州)人杭世骏撰,包括文集48卷、诗集26卷。其“福州每自称侬”之说出自何卷,无考。“每”,此作“们”解。“侬”,犹“我”。
     “侬家”,即我家。“南闽”,即闽南,福建南部地区,如晋江一带。“贱民”,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古时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以艇为家”的居民,世称“ 蛋 民”(或即“蛋民”),历为社会所歧视,因有“贱民”之谓。“篷作宅”,以篷船(帆船)作住家。“寸土莫安身”,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安身。这一首唱的是“靠地船”渔民的“可怜”身世。
    
     再读第二首:
     换得番钱数百圜,满船打得带鱼还;
     未知此夜风潮大,郎泊芦门第几湾。
     末句下有注:“男子捕鱼为业。秋芦门山,县南二百里,在海中。”考象山旧志“秋芦门山”,曾为明、台二州之分界。后已不传此山名,约为今之坦塘岛,南临三门口,西濒白礁洋。
     “番钱”,外国钱币,此指银洋(如墨西哥“鹰龙洋”等),俗称“银子番饼”。“数百圜”,数百块。圜(yuán),圆形物,即银洋。坦塘岛旧有双连屿,白箬湾、鹁鸪头、干湾等海湾,故有“郎泊芦门第几湾”之疑。这一首唱的是“靠地船”渔民“水作生涯”的风险。男子在洋地里捕鱼,因为不知风大浪急,常常飘泊无定,使渔妇夜间往往牵肠挂肚。
    
     第三首:
     几多礁屿阿侬谙,雪浪何愁拍蔚蓝;
     只怨东关关不放,送君无日到天南!
     末句下有注:“《象山杂咏》:东关,即石浦旧城。”《象山杂咏》,清乾隆年间丹城人倪象占作,《象山历代诗选》收其22首。“石浦旧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曾于盐仓前南侧山岭设关口,曰“东关”。
     “几多礁屿”,洋面上有多少个暗礁与岛屿。“阿侬谙”,我们都熟悉。“谙(ān)”,熟悉、熟知或熟记。“蔚蓝”,借指深海大洋。“东关关不放”,当年海盗猖獗,守关官兵常常“封关”,禁止渔船去远洋尤其是南边海域(天南)捕鱼作业。因此,使“靠地船”渔民甚为悲怨。这一首唱的是“封关”之苦。
    
     第四首:
     羡他人要爱风流,日日花儿戴满头;
     晓起波光明似镜,插花人正上船楼。
     末句下有注:“妇女四时喜插花。”
     “羡他”,羡慕其他或别的。“风流”,此作风采或气派解。这首所唱的是“靠地船”妇女的插花爱好。她们每天“晓起”之后,都要“上船楼”,对着明镜似的“波光”在头上插花。这无疑会给自己以美感,也给渔夫们增添生活情趣。同时,亦弥补由于“缺地”而无花之不足。
    
     第五首:
     两足从来不学缠,乱头粗服也相便;
     雨晴自要踏波去,生女都如赤脚仙。
     末句下有注:“妇女不缠足,冬夏跣行。”“跣(xiǎn)行”,赤着脚行走。
     缠足之习,相传始于南唐李后主(一说始于南齐东昏侯)之时,即女子以帛缠双足,令足骨变形呈新月状,越纤小越美观。其实,这是一种陋习,“害家凶国”。故清康熙三年(1664)曾颁诏禁止裹足。七年(1668)又罢此禁。太平天国又曾禁止缠足。辛亥革命以后,缠足之陋习才逐渐废绝。而“靠地船”妇女则俗不相沿,从来不缠足。因为她们“乱头粗服”,即发式成螺状,长衣短裤,衣尚素色,多为黄色或栲红色(以蓬布裁制),不事修饰,而且寒暑都赤足,以便于雨过天晴之时就可以去洋面上捕鱼劳作(即“踏波”)。这是“水作生涯”的一种使然,让她们都成了象传说中的“赤脚大仙”李君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是,妇女不缠足,在旧时可是要被人瞧不起的,一般妇女都要被称为“大脚婆”。“靠地船”妇女因为是“ 民”,更有其专有称呼,叫“踝(huái)蹄婆”。这首所唱的是“靠地船”妇女不缠足的习俗。
    
     第六首:
     秋风萧瑟动芦花,旅雁双双宿岸沙;
     今夜蓬窗红烛艳,不知赘婿落谁家。
     末句下有注:“女长,即招婿在家。”
     这首唱的是“靠地船”渔民的男女婚俗,即由女方家长在女儿长成后,招婿入赘。前两句以“秋风”、“旅雁”作比兴,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后两句则说“靠地船”渔民共同庆贺一对男女成婚的盛况:家家船窗里都点起了明亮的红烛,竟使“赘婿”不知落入哪一家为好。可见场面之热闹,人情之温馨!
    
     第七首:
     异地相逢多旧乡,一生同住在横塘;
     大家握手通蛮语,要使旁人猜短长。
     末句下有注:“男女俱通邑音。与同乡言,则仍僬侥之习矣。”意思是说,“靠地船”男女虽然都通晓象山话,但他们在与同乡对话时,仍然使用“蛮语”。“僬侥(jiāoyāo)”,古代传说中的矮人,亦作“南蛮”之别称,此指福建闽南人。“蛮语”,此指闽南话。“僬侥之习”,即用闽南话交流。
     “旧乡”,旧时同乡,或同乡故旧。“横塘”,本指三国时吴国大帝间沿淮河所筑的堤防,后泛指江河湖海堤坝,多见于古人诗词。此指石浦“靠地船”常年停靠的延昌海堤。因为当地人一般都听不懂闽南话,所以会有“旁人猜短长”的趣事。这首唱的是“靠地船”渔民的语言习俗。
    
     第八首:
     多少红颜未嫁身,天教长与谪江滨;
     阿星自是多情种,世上谁为脱籍人?
     末句下有注:“人不与通婚姻。阿星,蛋 户,见《随园诗话》。”因为“靠地船”渔民是“ 蛋 户”,“属贱民”,所以外人不与他们通婚。《随园诗话》,清乾隆间杭州进士袁枚(号随园)撰,16卷,补遗10卷。考此书,未见“阿星”即“ 蛋 户”之说,不知在何卷。
     “红颜未嫁身”,出嫁不了的青年渔姑。“天教”,即天赐,犹天然使然。“谪江滨”,谪居于江滨。谪居,本指贬官后的住所,此借指“靠地船”渔姑因社会地位低下,长期居住在海边。“多情种”,多情之人。“脱籍人”,古时妓女嫁人,从乐籍中除名之谓。此借喻“ 女”嫁人。“世上谁为脱籍人?”意即“ 蛋”从来就没有嫁给外人。这首唱的是“蛋靠地船”渔姑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第九首:
     一醉瞢腾尽早眠,渔夫渔妇乐陶然;
     黄金生就侬家用,不计明朝有酒钱。
     末句下有注:“亦称为渔夫渔妇有钱即谋欢,不置产。”
     “瞢腾”,酒醉后昏乱跳跃的样子。瞢(méng),犹“瞢瞢”,昏乱。“乐陶然”,即陶然自乐,或即注中所言之“谋欢”。从“靠地船”渔夫渔妇的生活处境分析,他们的这种“乐”与“欢”,实际上是苦中寻乐,无奈谋欢。因为不思置产,也不想积缠,所以有钱就用,甚至不考虑明朝有没有酒钱,是一种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心态。这首唱的是“靠地船”渔民日常的生活状态。
    
     最后一首:
     渔歌十里海天秋,柔橹咿哑答渡头;
     莫把思归翻一曲,阿侬也是未归舟!
     末句下有注:“自福州来邑,有终身未归者。”
     “海天秋”,语意双关:一是时日已到了秋天,再是人生已进入秋季,都是应该思归的时候了。“咿哑”,摇橹发出的声音。“答渡头”,以摇橹之声与渡头上的亲人对答。“未归舟”,不归舟,即注中所言之“终身未归”。“靠地船”渔民虽然也苦中有乐,常常摇着“咿哑”的“柔橹”,一路渔歌,往返于“海天”与“渡头”之间。但是,他们因为这种生活状态,不思回归“南闽”,以至终身不归,客死异乡。这首唱的是“靠地船”渔民的悲惨结局。
     通读王植三这十首《靠地船棹歌》,歌味十足,而且浅显如话,明白易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靠地船”渔民的一幅幅生活场景,听到的是他们的一支支心曲。这里边,有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情趣与风俗习惯,但更多的是他们对于自己处境与命运的悲怨。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清代石浦“靠地船”渔文化现象,提供了形象的历史依据。

鲜花

鸡蛋
1

握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skyhood 2010-1-14 17:34
照片真漂亮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12-29 11:41
【白水】——泉,泊。船停靠补给的地方。宁波曾经发生【白水权事件】,“白水权”实际上是宁波港的水岸线管理主权。徐福东渡余部隐迹象山的白水郎,据说来自中原,印证北方话“扯疍”(“蜑”“蛋”的讹传),其装扮涂脂抹面,可能是位船队的水手。不过石浦俗称闽帮疍民为夷(蜑)户或白水郎,男女泊居船上为家,善舟楫习勇猛,主要聚在石浦港延昌区域的港湾澳浦。从“延昌”地名来历演变可见一斑,原称“苔条湾”的盐仓前为蜑户居地,至民国元年(1912年4月),置南田县署治石浦,为招抚堕民解其劣性,类“昌壮国势”的昌国,取“延寿昌盛”为延昌。(石浦的延昌初名苔条湾,以港湾盛产苔条得名,后玉泉盐场设盐仓于村后,改称盐仓前;民国元年(1912年4月)取“延寿昌盛”之意雅称延昌。)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12-29 11:44
象山俗语:讲白谈(搭),扯白水。源自【白水郎】的演变。还有“彭姆岭”源出彭祖之妻的居地,谐音口传演变“白姆岭”,似乎存在“白水郎”的融合痕迹。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12-29 11:49
【海天渔歌】——渔歌一曲海天秋,春色满园山水月。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12-29 13:33
民国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回复 海天渔歌 2013-3-26 15:33
与《徐福东渡》相关联的,还存在于象山的流传俗语作佐证:   
       避秦隐居,【倷姆嫪毐】   
       离象东渡,【泊迹声息】
       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融入象山本土特色的文化遗迹,渗透在生活、生产中的生态习俗。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5-4 0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