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宁波地名中的盐文化

已有 918 次阅读2011-6-20 17:00 |个人分类:海天渔歌|

 

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它往往反映出一个区域人们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历史记忆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一块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宁波产盐历史悠久,见史载始于唐,曾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乃至全国著名的海盐生产基地。而盐税收入是历代官府的重要财源,赋税集权中央。《新唐书 食货志》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宋史 食货志》又记述:“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宁波这座城市的兴起,与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 盐,融入宁波的发展脉搏,促进了经济发展,传承了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某种程度上,宁波就是一座“盐”城,盐业的发展变迁历程,代表着宁波这座古老而新兴城市的发展变迁历史。宁波大街小巷、城市乡间的地名,也因此深刻地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蕴含着盐文化的意蕴,散发出浓郁的盐巴味。

宁波与盐相关的地名的由来,多数因盐场生产和管理体系中的盐、咸、场、团、灶、舍、管、甲、丁、仓等而得名。这些因盐而得名的地名,规律地分布在旧时盐场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周边区域,记述着古人在这块热土上“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宋,柳永,煮海歌)的制盐经历,记述着盐业生产经营在宁波这座城市中的昌盛和繁华。

笔者仅试例举掌握的与盐相关的有限的地名,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界限,品味宁波这座城市咸咸的盐文化。

  是最直观的产物。因此,宁波带盐字的地名也不在少数。宁波江东区曾有个小桥叫卖盐桥(华严街一带)、象山丹西街道有个卖盐弄(南起洒水弄、北至南街),从这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地名中,似乎可以想象出人来人往、短褂长衫、推车挑担、吆喝四起的喧嚣的小桥上或弄堂里,小贩们挑着雪白的盐,过往百姓用铜板换取盐的旧时模样。也有部分带盐字的地名,因岁月变迁,已经谐音成其它名字了。仍以象山为例,象山石浦镇盐仓前历史上是制盐、堆盐的所在地,因此得名,因时代变迁,谐音改为延昌前;贤养以谐音盐场所得;高塘岛的烧盐湾谐音逐渐改成孝贤湾。

  是盐的味道,因此,宁波有的地名也咸味十足。以鄞州区咸祥镇为例,咸祥古称嵩南(位于大嵩之南),古时候这里是浅海海湾。元、明间,外来移民利用海涂高阜处煮盐,因名盐场。“咸祥”这个地名,就是从“盐场”的谐音转化而来。至清嘉庆年间(又说光绪年间),因围海造田,盐场远去,乡里约定俗成改写作“咸祥”,寓意“吉祥如意”。直至现在,咸祥镇内有咸一村、咸二村、咸三村、咸四村、咸五村、咸六村等村落名称,又有咸祥河、咸球河等河流,咸开路等路名。可以说是旧时是盐场、一咸数百年。

  盐场是古代所设的一种产盐的专业机构,是盐场生产的最大建置单位。在唐宋时期,宁波市就有石堰场(余姚)、鸣鹤场(慈溪)、龙头场(镇海)、清泉场(北仑)、大嵩场(鄞州)、长亭场(宁海)、玉泉场(象山)等,盐区几乎遍及我市各县(市、区)。后因场署周围居住的人多了而形成村庄,场名也因此成了地名。如象山的石浦镇盐厂、北仑的小港盐场历史上产盐的地方,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还有一些地名则将盐或场字略去,将主体名称保留下来作为地名。如慈溪的龙头场村,也因历史上的龙头场而得名。据史记载,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设立了龙头场盐课司,从此成为两浙重要的盐产地和盐政管理机构,清宣统三年(1911年)废场。慈溪原鸣鹤镇(现观海卫镇)有个外场村,起源北宋时,古鸣鹤盐场以六板桥为界分内场、外场两个地段。桥面西为场署及市镇,称内场,桥面东为外场,后沿用为村名(2000年底,外场村并入湖滨村)。此外,慈溪的石堰村、北仑的穿山村,也是因历史上的石堰场、穿山场而得名。

  是盐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聚煎”的生产形式,古时每个盐场都设几个团,每个团设若干灶户。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宁波府有盐场7个,有盐团85团,灶户12211丁。《两浙盐法志》载,“鸣鹤有杜家团,石堰有埋上团、埋下团、柏上团、柏下团、梁上团、梁下东团、梁下西团”。如团前方是慈溪市观海卫镇的一个村,该村在旧鸣鹤盐场杜家团南,居民多姓方,称“团前方”。由于社会发展、地名变更,如今,在宁波境内,带团字的与盐相关的地名已所剩无几,但通过史料记载,仍可见一斑。

  特指旧时煮海水煎盐所用的盐灶,由土垡砌成,灶台圆型,四周开灶门,用以烧草,上按煎盐的锅丿煎具。灶户,是制盐的盐民。自唐代规定盐民世承其业,宋元明清,均有灶籍,严禁脱籍,民国时改灶为民。随着盐灶周围住户多了,发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了地名。慈溪是我市历史上重要产盐区,庵东盐区产盐历史悠久,为全省最大海盐生产基地,号称“浙江盐都”,其境内曾以灶命名的村落、道路十分普遍。一是以灶户的姓氏、称谓或绰号而命名,如陆家灶村、徐家灶村等;另一种是以灶所处的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命名,如东五灶村、西四灶村等;再有一种是以灶排列的顺序号命名,一是单纯顺序号,如一灶村、二灶村、三灶村等,最多编号为六灶。二是顺序后加某具体标志或方位以示区别,如四灶路头村、四灶塘下村、五灶塘南村、五灶塘后村、五灶七塘南村等。同时,慈溪境内还有不少以灶为路名的。如一灶江路、二灶江北路、三灶潭路、四灶潭路、五灶北路、六灶路灯。此外,河流湖泊也因灶而得名,如一灶江、二灶江、直至六灶江。后因时代发展变迁,这些名字中带灶字的村落、河流或道路,已逐步消失或改名,成为城市记忆和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但这些咸味十足的名称,与古时这些地方的盐灶分布遥相呼应,无一不显示出在这块土地上盐业生产曾经的繁荣。

  一为海涂渔盐憩息之处,相当于丁(丁地);一为征集盐课丁税之单位(在仓或团下一级)。慈溪境内原有许多以“舍头”或“舍”命名的村名,经查阅有关资料,在行政村整合前,慈溪市共有54个类似村落,主要分布在现庵东、长河、坎墩境内。如坎墩街道的绍兴舍头村,据史载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绍兴移民聚居煎盐之处(20012月绍兴舍头村并入坎西村);此外还有胡家舍头、黄家舍头、钱家舍头、潘家舍头、林家舍头等村,大多丁主姓氏命名。后因行政村合并,这些以“舍头”或“舍”命名的村落被并入其他村落。

  每灶均有管事,故又曰管。如原慈溪逍林区三管乡,即旧杜家团上管、中管、下管三管地。原范市镇有任溪管村,旧属鸣鹤场淞浦团,后相沿为村名。

  明时,灶下分甲,每灶一般为十甲,甲以丁主姓氏命名。如慈溪市浒山街道西华头村就有潘家甲、余家甲、史家甲等自然村。

  指丁户煎盐之地。这类地名亦甚多。如慈溪市逍林镇原有宋丁村,在三塘下;林家丁、蔡丁、阮家丁、罗家丁等村,在四塘下; 海镇有蒋家丁村,在五塘下。也有略去丁字者,如 海镇下张村,原名下张丁,在四塘下。后来,随着村落名称变更和行政区域整合,上述带丁的村落已基本湮没在城市发展的记忆里。

  即盐仓,原系贮盐之所,复又引申为征收盐课丁税的单位。明弘治以后,盐课丁税的征收单位改仓为团,这样仓就逐渐演变成地理区域概念。但凡曾设有盐仓之地,其周边区域都会出现以盐仓命名的地名。宁波旧城有座盐仓门,原是宁波六座城门(即东渡门、永丰门、望京门、长春门、灵桥门、盐仓门)之一,位于现解放桥南堍。因附近曾设盐仓,因此而得名。史载,早在北宋真宗年间,“于城北设置盐仓7廒”、“北盐仓门,盐入则开”。据说,盐仓门曾有一副对联“调成天上中和鼎、煮出人间富贵家”,盐作为百味之首的尊贵地位跃然纸上。1930年代初,因城市规划建设,盐仓门被拆除,如今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供人追忆和怀念。由盐仓门延伸开的,也就有了盐仓小区(现名称)、盐仓社区(现名称)、盐仓门渡口(原位于姚江上,现解放桥旁,废止名称)、盐仓巷(南起和义路、北至江边,废止地名)。慈溪市鸣鹤古镇(现已并入观海卫镇)还有个盐仓村,因村中旧有盐仓而得名。宋咸平元年(998年)在此建盐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置盐仓,储盐听掣,早晚守候,消耗为患;弘治年间(1488年)巡按彭韶题准改折,仓废无用,沿呼其地为盐仓。后因慈溪行政村调整,盐仓村于2000年底与翁家岙、瓦窑头等自然村合并成双湖村。此外, 象山县丹东街道下余村东南面有条 盐仓江,目前, 盐仓江上还东西向而立有三根闸门柱,即为 盐仓 碶的遗址, 为当时下余村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 所建年代 因无详细资料记载不祥。

此外,有些看似与盐毫不相关的地名,其实与盐也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慈溪庵东境内有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等地名。民国时,庵东盐务分局在所属盐区按东西序列设场务所,东一处在东侧第一位,以此类推。如果对庵东产盐历史不甚了解,那么对东一、西一等地名就无从考究了。

说到宁波地名中的盐文化,还有三个地方值得一提。一是余姚地名的由来,二是象山的盐宗庙,三是奉化的玉泰盐铺。

关于余姚城市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有山川说、人名说、瑞应说、物产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为物产说。余姚历来是盛产海盐之地,故在古方志书《越绝书》上把“余”字解作“盐”字,“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浙江古今地名 前言》指出,“余姚、余暨(今萧山)、余杭地濒沿海,其地名都与于越的盐业生产有关”,由此宁波海盐生产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象山临海,产盐历史悠久。盐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便有了独特的盐宗崇拜,绵延相传。据调查,目前象山盐区中还保留了六座庙宇(盐司庙、穆清庙、常济庙、昌国大庙、关头大庙、南堡大庙),祭祀着独具特色三尊盐业神主(盐熬神,是诞生于象山土地上的盐民自己的神灵,具有土生土长地方特色,是盐民劳动者神灵;盐司神,是象山自宋代以来盐场盐官中产生的神灵,因爱盐民而被盐民尊奉为神灵;刘晏神,是以唐代掌管盐政的宰相为神灵,这也是象山盐文化在全国盐文中最具特色的现象)。无论从建庙年代、供奉神主地位、特色和流传久远上,都不亚于江苏泰州盐宗庙,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盐业史上,堪称一绝。宁波盐业生产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地位,也可从盐民盐宗崇拜中略见一斑。

位于奉化溪口的玉泰盐铺原本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盐的铺子,但却因此盐铺为蒋介石祖辈经营,且又因此处为蒋介石的出生地而闻名遐迩,成为宁波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盐铺的盛行,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盐业生产、经营在宁波这座以经商而著称的城市中的地位。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现存的这些咸味十足的地名,其中大部分还将消失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节奏中。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盐业生产也将加快退出城市发展舞台,成为遥远的绝响。但是,盐之于宁波这座城市,已如同血液里的咸一样,已融入到城市的机体中,成为城市记忆和城市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城市传承发展的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


鲜花

鸡蛋

握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7-17 22:10
地域特色:荷兰钟【丹】,闽南喜【美】,象山尽【头】,舟山守【峙】。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7-17 23:10
象山方言丰富多彩,形成来源于外来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尤其昌国话的语调变化,腔调润色,既有秦腔韵味,又有吴越配搭,情感细腻,比较奇特。例如“我是昌国卫人”——“阿ǒ~~拉是卫里人”音调顿挫抑扬,据说因戚继光抗倭驻军,官兵的南腔北调混合的变异遗迹。
回复 海天渔歌 2011-7-18 16:41
地名是一定历史时期人文精神反映,具有明显的地域、人文、自然、时代特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能为后代保存地域的丰富岁月记忆。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7-2 09:47
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标识符),它往往反映出一个区域人们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历史记忆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一块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5-2 0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