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西方建筑仿生差异比较与发展研究

已有 978 次阅读2010-11-17 13:51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

中西方建筑仿生差异比较与发展研究
【摘要】:建筑“仿生”学(广义上的模仿类比概念)应该是建筑学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学科分支,因为人类最初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后天模仿得来的,建筑设计活动不外如是。建筑仿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感受着人类社会的演绎变迁,因此与其哲学、科学和文化等各方面息息相关。自古代以来世界文明逐渐衍化定型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东西方建筑仿生学理论及其发展也从始至终如实地反映了东方科学整体论与西方科学还原论的巨大差别以及各自建筑理论对待技术与文化的不同观念。 本文在总结前人先贤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中国建筑仿生科学与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西方建筑仿生的综合论述与特性分析,剖析了建筑仿生这一特殊建筑学科其深刻的哲学与人文根源,从而为后面较为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差异奠定了基础。最后,根据未来世界科学发展趋势——东方科学整体论必须结合西方科学还原论,及中华传统科学文化必将复兴的认知,对未来的中国及世界建筑仿生发展作出了大胆预测。 据调察考证,本文尚属首例对中西方建筑仿生的差异在哲学、科学方法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深层面上作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以东方整体论与西方还原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为比较分析中西方建筑学差异的理论根源,因此具有创新价值及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本文另一创新就是将西方建筑学中狭隘的仿生(bionics)概念进行了广义的外延扩展,完成了由生物“仿生”到客观物质世界 “仿生”的过渡,这为东西方建筑仿生的比较、融合与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中介平台。因为中西方的这一类型建筑同属“模仿类比”的概念体系,这一过渡同时也体现了微观科学观向宏观科学观靠拢的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本文的第三点创新在于剖析了西方建筑仿生缺乏文化性,是狭隘的技术仿生,并通过中西比较指出文化层面上仿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西方 建筑仿生 广义仿生 整体论 还原论 文化性 融合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U-05
【DOI】:CNKI:CDMD:2.2004.126148
【目录】:
  • 前言9-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7
  • 1.1.1 现代仿生学及仿生理论的研究内容11-12
  • 1.1.2 现代仿生设计学及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2-14
  • 1.1.3 现代建筑仿生综述14-16
  • 1.1.4 研究中西方建筑仿生的意义16-17
  • 1.1.4.1 现代建筑仿生研究现状与水平16-17
  • 1.1.4.2 中西方建筑仿生差异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的意义17
  • 1.2 课题研究方法17-20
  • 1.2.1 整体论结合还原论的方法17-18
  • 1.2.2 类推法18-19
  • 1.2.3 系统法19-20
  • 第二章 西方建筑仿生的综合研究20-34
  • 2.1 西方建筑仿生的现状与近现代发展--一个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的到来20-24
  • 2.1.1 从一个典型建筑案例看当今西方建筑仿生的现状20-22
  • 2.1.2 西方建筑仿生的近现代发展22-24
  • 2.2 西方建筑仿生特质与关系类型24-31
  • 2.2.1 西方建筑仿生的若干特质24-27
  • 2.2.1.1 严格建立在经典和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仿生模式24-25
  • 2.2.1.2 完全依托于高技术和计算机知识更新的仿生动力25-26
  • 2.2.1.3 科幻和乌托邦式的仿生城市梦想(变成建筑的城市)26-27
  • 2.2.2 当代西方建筑仿生关系类型27-31
  • 2.2.2.1 象征意义仿生27-29
  • 2.2.2.2 功能仿生--静态模拟与动态模拟29-30
  • 2.2.2.3 非主观性仿生30-31
  • 2.3 西方仿生建筑的未来展望--加大建筑仿生与自然和生物科学的对话力度31-34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综合研究34-54
  • 3.1 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理论支持34-36
  • 3.1.1 《河图》、《洛书》与《易经》34-35
  • 3.1.2 《老子》思想及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35
  • 3.1.3 风水理论35-36
  • 3.1.4 小结36
  • 3.2 中国古代城市仿生综述--规划仿生学的“取象比类”文化透视36-40
  • 3.2.1 古城规划中的宇宙意象37-38
  • 3.2.2 古城规划中的动物仿生意象38-39
  • 3.2.3 古城规划中的吉祥物品意象39-40
  • 3.2.4 小结40
  • 3.3 典型的城市仿生案例分析40-44
  • 3.3.1 暗含三个太极图形的老天津的城市布局40-42
  • 3.3.2 十三座异曲同工的卧牛城--以古邢台城仿生为例42-44
  • 3.4 中国古代村镇仿生综述44-48
  • 3.4.1 古村镇规划仿生中更多的山水环境因素45
  • 3.4.2 古村镇仿生中更多的风水理论指导与图腾神话色彩45-46
  • 3.4.3 古村镇仿生中环境设计的野性思维46-47
  • 3.4.4 古村镇仿生的人文关怀47
  • 3.4.5 小结47-48
  • 3.5 典型的村镇仿生案例分析--以皖南传统村镇为例48-52
  • 3.5.1 古徽州牛形村(宏村)--卧牛于田,山水相融49-51
  • 3.5.2 古徽州船形村(西递村)--山墙仿船 水之西递51-52
  • 3.6 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理论的继承与活用--建设有灵魂的城市和乡村52-54
  • 第四章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差异与比较研究54-62
  • 4.1 孕育在摇篮中的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差别54-57
  • 4.1.1 从象形文字到图腾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的“仿生”文化(“取象比类”)--中西方建筑仿生的先天差距54-56
  • 4.1.1.1 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54-55
  • 4.1.1.2 图腾文化及其象征意义55
  • 4.1.1.3 建筑仿生规划概念的扩展--“取象比类”55-56
  • 4.1.2 从宇宙万物(广义仿生)到生物界(狭义仿生)--中西方建筑仿生对象的差异56
  • 4.1.3 从群体系统的仿生到单体个别的仿生--中西方建筑仿生切入点的差别56-57
  • 4.1.4 “因地制宜,借景式仿生”与“自成体系,闭合式仿生”--中西方建筑仿生的系统形成模式上的差别57
  • 4.2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比较57-62
  • 4.2.1 中西方建筑仿生各自依托的科学思想比较--还原论与整体论57-58
  • 4.2.2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哲学基础比较--从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谈起58-59
  • 4.2.3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伦理道德观比较59-62
  • 4.2.3.1 西方早期基督教环境伦理道德观与现代的四种环境伦理道德观59-61
  • 4.2.3.2 中国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道德观与其蕴含的第五种环境伦理道德观61-62
  • 第五章 东西方建筑仿生的融合与未来发展62-68
  • 5.1 国内建筑界的困惑、趋势与东西方建筑仿生的融合62-63
  • 5.2 东西方思想融合背景下的建筑仿生--来自日本最终点(Ω)设计方案的启示63-68
  • 5.2.1 方案背景与最终点含义64-65
  • 5.2.2 西方哲学观与世界的连通性65-66
  • 5.2.3 东方的空间设计与城市建筑的永续66-68
  • 结语 世界建筑仿生的未来发展趋势--东西方仿生理论的融合68-69
  • 参考文献69-72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72-73
  • 致 谢73

鲜花

鸡蛋

握手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海天渔歌 2010-11-17 13:54
古今城市仿生思想
收稿日期:2005208217
作者简介:陈 珊(19802 ) ,女,沈阳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
陈 珊
摘 要:从城市仿生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仿生城市,把握建设会“呼吸”的绿色城市的宗旨,挖掘城市发展中较
强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城市的“皮”、“骨”、“肉”、“器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城市的建设与仿生学结合起
来,利用仿生思想创造绿色和谐城市。
关键词:仿生学,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 111 文献标识码:A
  仿生学(Bionics) 是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在
技术方面模仿动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来
制作新的或改进旧的机构、仪器、建筑等方面的科学。仿生学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学习生物的各种各样能力,研究它们的作用机
制,作为进行技术设计的一条途径,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新型的
机械系统、仪器设备、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 2 ] 。仿生已经成为一
种新时代的潮流,渗透到方方面面,从城市到建筑,研究方面包括
了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在这里,又将仿生思想与城
市的建设结合起来,试探用仿生的原理来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型绿
色城市。
1  仿生思想在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在古代,城市叫作城池,是城墙和护城河(城壕) 围合的生命
活体。古人运用仿生学原理,遵循“相土尝水、法人象地”原则,建
造了一座座独具特色、形灵兼备的城池。
乌龟型城———苏州、杞县、睢县城。春秋吴都(今苏州市) ,位
  在平面布局上,战国《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是:“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市朝一夫”。在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中,统治阶级层层设障保
护自己。“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6 ] 。
传统城市的建设都是以封建政权为核心的。这个核心就是
皇帝所在的宫城,位于显赫的城市中轴线上。如明清北京城的总
体布局以皇城为中心,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而皇城的核心
———宫城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
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又于宫城的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
稷,并在内城外的四面建造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些建筑体量
宏伟,色彩鲜明,与一般市民阶层的清灰瓦顶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从城市规划上强调了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礼的本质是“序”,即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在建筑中的体现
就是形成一元构图———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
展,主次分明。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而见长,而这又正是中国传
统的礼文化所规范的社会群体意识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
轴线对秩序性的体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筑历来有
“万法不离其中”的思想,依轴线展开,井然有序,庞而不乱,气势
雄伟。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作用“, 中正无邪”的单体和群体
布局,易于显出尊卑的差别与秩序,具有尊严的效果。
同样,故宫就极其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其中轴线与城市
中轴线重合,更加突出了帝王的至尊地位。由天安门进入端门,
沿这条中轴线直达午门,进了午门,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经
过金水桥便是太和门。站在太和门的汉白玉石阶上,代表封建王
朝最高权威的太和殿便矗立在前面。还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登上
三层汉白玉石栏,进入太和殿,金銮宝殿中皇帝的宝座亦准确地
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然后是中和殿、保和殿。走下三层汉白玉
台阶,再到乾清门,通过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穿过御花园,出
神武门,便走出了紫禁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最直、最
高贵、最重要的一条南北贯通的几何线。从古到今,它都代表着
中国的最高权威。
在建筑创作中学习借鉴传统建筑文化,应抓住的是其秩序与
和谐的本质内涵,如在建筑艺术形式、处理手法上的那种突出重
点、秩序与主次的布局方式,运用序列空间的群体组合来造成特定
精神氛围的手段等。在借鉴中创新,这才是建筑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的
新成就[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6268.
[2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2245.
[3 ]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9240.
[4 ] (日)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的设计[M] .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1224.
[5 ]吴承洛. 中国度量衡史[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17221.
[6 ]于倬云. 紫禁城宫殿[M] .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
85287.
The comprehension about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the exterior space
WEN Dong
Abstract : Use“Xing Shi”principle in the Fengshui theory and“Li”culture , combine with architectural vision and model theory ,take the im2
perial palace for example , analyse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constitude of exterior space , offer the effective basis to how to
design the building.
Key words : the design of the exterior space , culture , Fengshui theory ,“Li”culture , the imperial palace
·30 ·
第32 卷第3 期
2 0 0 6 年2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2 No. 3
Feb.  2006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回复 海天渔歌 2010-11-17 14:03
《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与客家建筑》本文探讨客家建筑的仿生象物营造意匠,认为它是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的产物,其文化渊源为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风水观念,并从法人、仿动物(包括凤凰、龟、龙、牛、螃蟹、蛇等)、仿植物(莲花等)、象物(包括船、棋盘、八卦等)几方面,研究其文化内涵.
回复 海天渔歌 2010-11-17 14:36
民间民俗|《户外探险》:中国风水之旅
  人在旅途 风生水起  
    堪舆,中国人并不生疏,千世纪来潜伏在人们心中,成为难以言说的秘密,同时,堪舆又是最生疏的领域,好奇之余,更多人茫然其神秘奥妙,不解其意中国古代的城镇村落,从山川选址,总体布局到建筑装饰,融入了大量的堪舆要素,旅行途中,我们听风观水,取象比赋,但在不经意间错识了其中的奥妙,此乃“不是堪舆真面目,只缘行在堪舆中”  其实,堪舆的起源并不神秘,最早的堪舆就是指自然界的“风”与“水”晋人郭璞著古本《葬经》中,确立了堪舆的基本概念:“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堪舆堪舆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藏风聚气之地就是选择聚落或坟墓群的最佳地点  中国古代理想的堪舆模式以四象(左青龙、右白色的老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核心,以龙脉为延续(祖山——少祖山——主山——案山——朝山),以山川为经络血脉(上、下水口),主要结构包括以下内容(见图):  1、祖山:基址违后山系的起始山,一直延长到昆仑山(众山之祖);  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  3、主山(玄武):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主山又称玄武,为龟蛇之象,形局姿态要端丽尊贵  4、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冈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  5、白色的老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冈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  六、朱雀:基址前面之山,取象于鸟,俏丽挺拔,翔舞吉利朱雀位有两座山峰  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似人前长形书桌  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象征万山来朝;  9、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入口,来水称上水口,去水称下水口  堪舆模式其实很简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违有靠,前有抱,左右护卫山川绕,形成了一个安全而优美的场合,与中国古代的桃花源模式同出一撤,“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的源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畅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堪舆图上的下水口起航,进入堪舆宝地,其桃花源的意境相通共鸣  中国堪舆文化体现出古人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在形成演变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祈福祥愿的堪舆理想几乎贯穿了中国聚落居住的始终,使中国古代城市、村落和民居浮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构成了东方地平线上迷人的风景线  游历堪舆城镇,既有心的体会,也有观的景点,同时也有祈福的体验,风生水起,身心安然堪舆图像中蕴蓄了五个层面的文化景观意义:生殖崇拜的生命追求,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家族社会的血缘纽带,自然和谐的美学赏识,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一、六合仿生的自然之灵  人的总称自身的生产是保存发展的基础,既然人的总称本能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的总称社会对生命的追求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期间,人的繁衍强大是部落氏族内部的最大愿望,以是,在堪舆环境的选择上,赋予了极为浓厚的生殖崇拜意象在堪舆意象中,最能体现生殖崇拜的是仿生学原则  六合仿生,自然之灵村镇堪舆有意模仿动物形状,这些个动物大都有长寿吉利、兴盛蓬勃的象征意义,堪舆学中的“仿生学原则”是中国村镇规划的最独特方式比如 “龟”是堪舆学中以物取象的对象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被推崇为灵物,传说大禹治水就得益于神龟负书,古代占卜经常使用龟甲,龟为货币,龟为宝贝,龟是财富的象征另外,龟的长寿人人皆知同时,龟还具有生殖崇拜的意象,龟头象征男根玄武为龟蛇同体,古人心中龟无法仰身,无法配种,因此需要蛇作为阳性与之合体,龟蛇化气,子孙繁衍成都、苏州、昆明、平遥皆有“龟城”之象另外,开封、安徽宏村、四川清河古镇等呈牛形,有镇水之效,泉州鲤鱼城,广西崇左葫芦城,河南南阳梅花城,四川罗成古镇船城等,都是堪舆“仿生学”的代表,意在把城镇村落看成生命的活体,生生不息  二、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  理想堪舆模式山环水抱,层层护卫,无论是形制(自然山川与建筑结构),还是居住者的心理,都构成了十分完备的安全空间村镇的外围,按照堪舆格局,后有主山(靠山),左右以青龙山、白色的老虎山成肩臂环抱之势,前方有案山阻挡,水口为进出的通道,形成第一道封闭圈;主山后的少祖山、祖山,青龙、白色的老虎山外的护山,案山之前的朝山,又形成第二道封闭圈从民居—村镇—自然山川,堪舆模式是在封闭的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  比如四川阆中古城号称“中国第一堪舆古城”,就是利用嘉陵江的三面环抱,成为守卫巴国最后的都城众多的古镇的南北之门不在一条线上,错开布局,因为在五行中南代表火,北代表水,南北正对,水火不融,南北相错不仅仅体现了村镇的灵秀,而且有更深的趋吉内涵村镇入口多建有水口塔,树立起极其崇高不可侵犯的地标,面对乡亲,一方宝塔是回归的路引,亲切无比,面对外族,即是“捍卫领域”的警示  三、宗族社会的血缘纽带  宗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在中国传统村落中,血缘关系是一个宗族社会的纽带正如费孝通所说:“血缘是不变的力量,在不变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这类地域血缘关系在堪舆构建中的表现主要有:文笔塔塔、堪舆林、堪舆池、祠堂等  古代村落具有族居的传统,文笔塔能给村落带来文运,金榜题名,入朝为仕,荫及乡民浙江楠溪江丽水街,将文笔塔、图书馆和水塘结合,塔倒影于湖中,形成“文笔憔墨”意象,与首都大学的博雅塔未名湖意境同源苍坡村更是以“纸墨笔砚”布局,山似笔架,街道成笔,塘显墨池,条石为墨,村落房舍铺纸,村口对联颇有象征:两岸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卧蛟龙横批没有,隐含趣话:卧虎藏龙楠溪江小小的村落群,堪舆昌盛,人才济济  堪舆林是村落共同祖先的认同,林中有祖先的灵魂,以是,文革大炼钢铁期间,许多村落的树林也保存完好,也总算堪舆的生活习性保护贡献村镇前的水塘(堪舆池)有引水聚财之意,乌镇东栅的财神湾就是改水道聚成的宽阔水面,旁边立有财神庙,祈求繁华长久  祠堂是以宗姓为基本单元的聚落中心,宗祠未必是村落的几何中心,但一定是村落的精神中心,表现了原始血缘关系的遗痕其选址布局,或以祖先的聚居地为中心,延续先辈的血脉;或强调龙脉和大地生气的来源,使地域的文脉得以继承徽州古村落中,祠堂成为典型的坐标,勤劳的徽州男人游走四方,把财富带回乡梓,雕刻在祠堂院子的门脸窗梁,同时,也为在家守节的女人们立上一座座牌坊,风过水停,守住的是世代耕读相传的家族荣耀  四、美学赏识的愉悦感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水流,平沙落雁,雨打芭蕉,渔舟唱晚美奂美伦的中国古曲无一不是心和自然的交融,中国画的写意逼真也引发自堪舆胜景的神韵之笔中国画论中有大量堪舆的逼真之笔走进古镇村落,你会感受到堪舆环境中至美的愉悦感受堪舆模式的美学景观有以下特点:第一、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抱,别有洞天,与道家回归自然,佛家处世哲学和陶渊明式的桃花源理想社会环境密切相连;第二、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青龙、白色的老虎为两翼,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切合儒家中庸之道及其礼教观念;第三、富有层次感的景观: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在景观上切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川构图技法上所提出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的画面效果;第四、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升沉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使景观画面流畅、生动、活泼  五、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  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堪舆中的 “青龙、白色的老虎、朱雀、玄武”起源于天文学这“四神兽”最早代表天空中东、南、西、北七个星座的图案,共同组成二十八宿将天文星象映射到地面,便形成村镇的堪舆格局,融于民俗司徒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类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得非常精炼:“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浙江诸葛八卦村形象的将太极拳、阴阳、八卦的布局融于村落功能中,并将五行与儒家文化对应,十分精妙,金、木、水、火、土与仁、义、礼、智、信,比如土主信,村落中间建崇信堂,火主礼,南面建尚礼堂,水主智,北部有大公堂  堪舆四象从星空到地表,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从天文到地理的转变,从古代遥望空中的“天道”变为重视人文人事,古今堪舆地理中,四象的形态追求神似和格局,但是,最近发明的四川南充直上云霄山,山体中浮现的青龙、白色的老虎、朱雀、玄武,神形兼备,对仗工整,各按其位,各司其责,并与周边的村镇老君镇、青莲镇、小佛乡等构成了浓厚的宗教祈福氛围,使人叹服中国堪舆文化的灵妙,堪称堪舆景观奇迹,中国第一堪舆奇观。
回复 海天渔歌 2010-12-21 09:32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庆洲教授在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建意匠探微”的学术报告。吴教授一直致力于建筑与城市防灾、城市规划与城市史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三方面的研究。他说自己的研究是为了让中国现代建筑设计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将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广大。他从“礼制”、“重环境求实用”和“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三种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古代建筑设计。他还从生殖崇拜、图腾文化、法人意匠、仿生法动、植物意匠等几个方面阐述仿生象物意匠的文化渊源及具体分类,并结合颐和园、客家民居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着重介绍了法人意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回复 海天渔歌 2010-12-21 10:16
建筑仿生学的表现与应用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当然,往往会出现综合性的仿生应用,形成一种城市与建筑的仿生整体。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5-3 0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