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究竟哪座山为“象山”

热度 5已有 2139 次阅读2012-4-20 08:47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 2012年, 象山港, 中国

究竟哪座山为“象山”
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2年04月17日 09:25

    究竟哪座山为象山,看似常识,但若不凭经验的推论,不凭想当然的结论,不凭人云亦云的说法,要依据文献确切地指证它,还真是不容易。本文从文献上最早记载的“象山”山名入手,通过对象山的得名缘由、象山的大势形象、象山的地理位置等探讨,进而进一步介绍历史上认为哪座山为“象山”的两种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象山县的“象山”,作为山名,文献上最早的记载,或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志》,其卷二十七云:“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晈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
    象山乃以山状大势如象而得名。南宋乾道五年(1169)修成的《四明图经》,其卷六“山”云:“象山……山中间起一峰,有水源流,观望形状如象,因以为名。”南宋宝庆三年(1227)修成的《四明志》,其卷二十一“叙县”中之“沿革论”云:“海曲有山,形如象。”
    象山之“象”,或云“屹如象形”,或云“伏象”。前者以乾道《四明图经》中的观点影响最广:“县有一山,其势壮负,雄压海垠,前后瞻望,屹如象形。”“屹如象形”,是说山屹立着如大象的形状,并没有描述大象是立着的或是伏着的。后者以明嘉靖《象山县志》的说法为代表,说大象是伏着的。其卷三“山川纪”列“象山”一目,云:“象山,邑之主山,以其形肖伏象,因名。”顾祖禹于清初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亦持此论,其卷九十二曰:“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
    象山的地理位置,按《元和郡县志》里的说法,为原宁海县东界的海曲中。如果要更为具体和确切,旧文献中常见以三个参照物作为标准来判断:其一为彭姥村,象山在其西,此说见《元和郡县志》,云彭姥村在象山东麓,因之可以推论象山在彭姥村之西;其二为县治,象山在县治北。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叙山”云“象山,县北半里”。 明嘉靖《象山县志》卷三“山川纪”曰:“象山……山南麓七十步为县治”,即县治之北为象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曰:“象山,在县治北”;其三为炼丹山,象山在炼丹山东,民国《象山县志》“山脉图志”中引乾隆《象山县志》云:“象山稍西,中峙一峰,曰炼丹山,旧名蓬莱山。”炼丹山在象山之西,即象山在炼丹山之东。
    究竟哪座山为象山,历史上(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两种意见,一说见之于地理志、县志,涉及象山和炼丹山的志书,多持此观点:象山与炼丹山是不同的山;另一说仅见清乾隆时期倪象占的《蓬山清话》,其观点为:彭姥岭而北皆象山。
    象山、炼丹山是不同的山。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叙山”,“象山”、“炼丹山”分列。“象山”目云:“象山。县北半里。山形如象,因以名焉。山腰有水,曰象潭。唐乾符二年,凤凰翔于山之颠,故又名凤跃峰。”“炼丹山”目云:“炼丹山。又名蓬莱山。县西一里……有丹灶及炼丹亭……其侧有仙掌岩,掌迹隐然。”
    明嘉靖《象山县志》卷三“山川纪”列“象山”一目:“象山……山南七十步为县治……旧山腰有水曰象潭。峰顶极圆,又名圆峰。”又列与“象山”有关联的一目“凤跃山”:“凤跃山。即象山之联峰。唐乾符二年,有凤翔于上,因名。”此卷另列“炼丹山”一目:“炼丹山。县西半里,又名蓬莱山……丹灶遗址犹存……”。与“炼丹山”有关的尚有“千丈岩”、“仙掌岩”、“桂花岩”等三目。千丈岩目:“千丈岩。县西炼丹山上,高处有巨人迹,棋枰痕存焉。”仙掌岩目:“仙掌岩。在丹山上,有仙人手迹,因名。”桂花岩目:“桂花岩。炼丹山上。”
    民国《象山县志》卷二“山脉图说”引乾隆《象山县志》叙“象山”云:“……象山,邑之主山。其峰圆耸,又名圆峰。唐乾符二年,有凤翔于山之颠,又名凤跃峰,四望五行俱备……山腰平岗数里,曰西岭,亦曰后岭……东有老大岩……岭之下,长坡迤逦而垂,谓之象鼻,其下即县治也。”文下有原按语云:“郡志俱云象山外有凤跃山,不知凤跃峰即象鼻之高峰也。今据《四明宝庆志》正之。又山为邑来脉,禁民取土……”其下叙“凤跃溪”、“乐妙山”、“象潭”:“凤跃溪之水,其源出象山,流最长,历寒暑不涸”;“象山之半,起小山曰乐妙山。山之后又起小山,有象潭,常盈不竭。”此卷接下来叙“炼丹山”,云:“象山稍西,中峙一峰,曰炼丹山,旧名蓬莱山。其颠有丹灶、炼丹亭址。相传陶弘景炼丹于此。下有丹井……亦曰丹山赤水。更上有大炼丹山……其侧有仙掌岩,掌迹隐然。又有千丈岩,上有巨人迹,棋枰痕。山半有石屋……西麓有蓑衣岩……”其下叙“蓬莱溪”、“濯缨溪”:“炼丹山水绕城而西,合彭姥岭、石屋诸水,至迎恩桥入西濠河者,蓬莱溪也。分炼丹山之源,由栖霞观过龙泉井前至谢家桥,折而入唐家河者,濯缨溪也。”
    综上所叙,象山、炼丹山为不同之山,各有别称,并与有关山、岭、溪、井相关联。象山,因其峰圆耸,曰圆峰;因有凤曾翔其颠,曰凤跃峰;因长坡迤逦而垂似象鼻,曰象鼻山;因山禁民取土,曰上官山。其半山之小山,曰乐妙山。其山腰平岗数里,曰西岭,亦曰后岭。其东有大老岩。其西有炼丹山。象山半山后的小山上有“象潭”,象山下有凤跃溪。而炼丹山,旧名蓬莱山,因其下有丹井,亦称丹山赤水。其上为大炼丹山,其侧有仙掌岩,又有千丈岩,其高处有巨人迹,棋枰痕。山半有石屋。西边有蓑衣岩、彭姥岭。炼丹山水合彭姥岭、石屋诸水后,入西濠河者称蓬莱溪,再流入唐家河者称濯缨溪。
    倪象占“彭姥岭而北皆象山”之观点,见其所撰之《蓬山清话》。其书卷一“象山辨”云:“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晈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则今彭姥岭自西至北,皆当曰象山,以庞然似象也。”认为蓬莱山、炼丹山之名,皆因秦徐福而附会,又因唐大中元年任象山县令的杨弘正之名,而附会为梁之陶弘景。按唐孙谏卿“蓬莱观碑记”、宋林旦“西谷十咏”及刘攽《象山西谷记》,则“不特陶与象山无涉,即蓬莱、炼丹之名,亦不必与象山分指矣”。倪氏又论证说,“所谓丹灶,今之石屋也,形相似也,以唐宋未尝言山有石屋也。”“所谓仙掌岩,今之千丈岩也,音相似也,以唐宋未尝言山有千丈岩也。”因此,结论是“自彭姥岭而北皆象山”,圆峰是象之首,故垂而为象鼻头,象鼻下有象潭,过圆峰而西南至彭姥岭,则为象身。
    1995年6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象山地名志》卷三“山川地名·山”“象山”条目云:“象山,系射箭山东南段,介于墙头、大徐、丹城三镇交界处。略呈西南—北东走向,西起彭姥岭,东至盛宁线,长2.5公里;西北至三叉坑岭接射箭山主峰,东南麓为丹城镇城区,最宽处2公里。”很显然,所持为“彭姥岭而北皆象山”的观点。(钱永兴 )


鲜花

鸡蛋

握手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喧哗的海 2012-4-20 10:49
象山在象山游子的心中。
回复 找正 2012-4-21 13:51
学习了
回复 秋蚕的丝 2012-4-22 20:48
学习了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5-9 16:11
喧哗的海: 象山在象山游子的心中。
象是海中山,山是海上象。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5-9 16:11
秋蚕的丝: 学习了
   象是海中山,山是海上象。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5-28 22:19
象山地名网:“此山在今丹城北侧,系射箭山东南支脉,形如“伏象”,由象鼻山(象鼻)、圆峰(象头)、沙地岗(象腿)、千丈岩(象背)、炼丹山(象臀)等组成。合称其为象山。”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5-30 21:27
寻找“象”山(有图有真象)
寻找“象”山(有图有真象)|http://bbs.cnxsg.cn/read.php?tid=127977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5-30 21:30
涂茨白岩山的醒狮山  誓言岩——亘古的守候迎来蓬勃发展的涂茨镇|http://bbs.cnxsg.cn/read.php?tid=128111
还有外嘴头的象鼻石,【狮象锁关】,有待发现完善。
道人山竹上道人山岛|http://bbs.cnxsg.cn/read.php?tid=126470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6-27 22:40
蓬莱山(又称炼丹山,丹山,凤跃山。山势平缓,主峰桂花岩头居中,海拔380米。其西南有千丈岩,海拔339.1米,其东依次有圆峰260米,及癞痢山、沙地岗、鲫鱼山,东南为东塘山,山腰藏石屋,山麓有丹井、蓬莱观)之形态,乃是一座伏象灵山也。
      站狮子山上,放眼蓬莱山,蓬莱山巅桂花岩为中,是象背;东首,毗连的圆峰为象首;圆峰南延斜坡为象鼻;东延山坡沙地岗、东塘山为象前二腿;西首,千丈岩下石屋部位为象臀;彭姥岭为象尾;后二腿蜷缩在蓬莱观前。象鼻山西坳凤跃院犹如象之右目,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伏象伸鼻画图,伏象成活象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3-28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