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象山同乡网 返回首页

海天渔歌的个人空间 http://xiangshanren.com/bbs/?117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长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水宝地

已有 1078 次阅读2011-7-10 12:19 |个人分类:探索发现|

                                           盛鑫夫
 象山绝处东海之隅,因其岛礁围绕、植被丰茂、沙滩开阔、水产鲜活,被称为宁波市的后花园。象山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成为彭祖养生、徐福隐迹、安期生采药、陶弘景炼丹之所在。

    彭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寿星。周穆王(公元前976?—922年)时,彭祖已活了八百多岁。而周穆王也是一个喜好神仙与长生不老术的人,据《穆天子传》记载,他曾“驶八骏马,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于瑶池之巅”会见西王母。晚唐诗人李商隐有《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周穆王为得长生不老之术,曾用高官厚禄礼请彭祖。但彭祖心恋山林,不为所动。周穆王探知彭祖好房中术,一生已有49个妻子,于是派了一个聪慧灵巧的姑娘,以采药为名接近彭祖,设法偷学养生要诀。不想采药姑娘见到彭祖后,见他容颜不老,神采飞扬,精力旺盛如少年,惊为天神。加上天天见面,产生了感情。不久即将周穆王的阴谋告知彭祖。彭祖为了避祸,也为了实现他四海游历的宿愿,便与姑娘星夜潜逃,最后来到浙东象山这个山灵水秀之地。彭祖爱上了这个世外桃源,不愿再走,姑娘也便成了彭祖的第50任妻子,世称彭姥。彭祖、彭姥在蓬莱山西麓结茅为庐,练精养气,采药和丸,治病救人,倒也安居乐业。后来彭祖外出游历,这位彭姥因得真传,也相当长寿,而且精通医道,慈悲为人。村人或有小恙,或遇难事,常登门请教,渐至远近知名。后来,这个村子就叫“彭姥村”,一条山岭也被称作“彭姥岭”。解放初,岭顶的小庙内,还塑有彭祖彭姥两尊神像,史载“神像前跽”,应是当时的坐姿吧。
    彭祖和彭姥是最早觅迹象山的外来客,也是创建象山养生文化的始祖。唐代象山立县时,县治就设在彭姥村。

    徐福出生于战国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齐(山东)瑯琊人,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却说他是(江苏)盱眙人。也许是慧眼识宝,相见略同,徐福在遍历渤海、黄海、东海沿岸各地的大小岛屿后,偏偏认定了象山为他心目中的蓬莱仙境,在彭祖彭姥养生处“隐迹两年”。徐福36岁时上书秦始皇,自告奋勇愿去东海蓬莱仙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二见秦皇时,索要三千童男童女和良种百工,已存觅地自存之异志。到象山时,徐福已40多岁了。多年的海上漂泊,仙山无踪,灵丹难求,已使徐福倦岛思巢。当时象山“绝处海上”,且界于越闽之间,是帝力鞭长莫及之处。徐福在象山筑观建灶,挖井炼丹,随从们也在西沪港边建秦始皇庙以作供奉,说明了徐福一行为隐居象山作下了较为长远的打算。只是在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到达象山港北岸鄮县(今宁波)时,才感到隐迹象山已非万无一失之策,于是决计东渡日本,另觅安身之所。
    徐福隐迹象山虽然为时不长,却为象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唐大中二年,邑人重修蓬莱观时,就勒石铭记徐福在象山掘井炼丹的行止。秦代文物“丹井”、“石屋”至今尚存。徐福泊船的“拢船境”,今留有后人谐音而建的“龙泉井”。徐福船队触礁的“船倒山”,扎营的新罗岙,都留有遗迹。西沪港边还掘得徐福一行留下的战国青铜剑及陶碗多件。
    有关徐福隐迹象山,采药和丸、养生炼丹的传说,更遍布象山县全境。《徐福东渡传说》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徐福古迹,弘扬徐福文化,已成为政府共识。

    安期生是徐福同时代人,原名郑安其,山东琅琊阜乡人。曾学黄老之学,志于治世修道,也常采药治病、济世救人。秦始皇闻讯,曾请他入宫面谈,赠以黄金白璧,希望他帮助自己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慑于秦皇淫威,安期生当面未作推辞。回到故乡后,他把所受的黄金白璧全部封存于家中。另留下一封书信托亭长(相当于村长吧)保管,并面嘱亭长:“如有皇帝使者查问,交此书信,可保无事。”然后飘然而去。后来秦始皇果然差人来查安期生下落,亭长也实话实说,转交了书信。秦始皇看到信中“千年后访我于蓬莱”一句,虽然很不高兴,但安期生洁身自好,不受黄金白璧,而且去无踪影,对此始皇也无可奈何。
    安期生作为“游仙”,曾云游天下。他到过广州白云山,用九节菖蒲医治南方的瘴疠之疾,被秦始皇的使者发现后,被羁押回京。安期生途中纵身跳下悬崖,骑鹤而去。相传安期生海上驾舟,途经象山乱礁洋时,见绿岛遍布,奇岩突兀,翠荫如盖,天巧叠出,十分欣喜。遥望一山,主峰高数十丈,有巨岩宛若道人端坐。登岸攀山,曲径道幽。忽见土地平旷,杂树生花,山泉甘冽,溪流萦绕,而且时见仙草,易得灵药。于是决心在此结茅修道(事见宋宝庆《四明志》)。
    安期生在此采药和丸,救世济人,“道人山”由此闻名。相传徐福在象山隐迹时,曾与安期生不期而遇。两人曾促膝长谈,徐福的“入世”与安期生的“出世”也发生过“学术争论”。但两人都认为象山是世外桃源的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徐福在彭姥村畔筑蓬莱观留下遗迹,安期生的蓬莱庵却结庐于他常去卖药的爵溪。爵溪古有“三山里”之称,“三山”即海上三仙山之谓。爵溪的“游仙街”就因为安期生卖过草药,爵溪的“大瀛海道院”长期供奉安期生的神像。象山立县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安化乡”,就是安期生羽化成仙之地的意思。

    陶弘景,字贞白,是南北朝时人,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的陶弘景,亲历了宋、齐、梁三个王朝。
    陶弘景自幼聪慧好学,过目不忘,更因家族渊源,使他衣食无忧,史载他“神仪明秀、朗目疏眉”,长得一表人才。不到20岁,就被刘宋王朝的丞相萧道成赏识,推荐他伴读当时的“太子党”们。三年后,大权独揽的萧丞相逼迫刘宋皇帝“禅让”,自称齐高帝。不久,陶弘景被提拔为“左殿卫中将军”,成为高帝和武帝两代皇室的亲信侍卫官。因心仪清静无为、养生修性的道教文化,倦于宫廷应酬、尔虞我诈的官场交际,36岁的陶弘景决心辞官。齐武帝曾为他举行盛大的欢送宴会,文武百官更是竭情巴结,相送者车马塞途。
    隐退后的陶弘景潜心学道,并创立道教茅山学派,因酷爱名山大川,醉心灵丹妙药,后来云游四方,并整理《神农本草经》,作《本草经集注》七卷。
    陶弘景46岁那年,梁王萧衍篡齐,自立为梁武帝。萧衍也曾是“太子党”成员,素与陶弘景交好。因见陶弘景不愿为齐武帝做事而辞官,更极力想拉拢他,数次礼请陶弘景出山。陶弘景婉言谢绝后,梁武帝还多次就朝廷大事向他请教,所以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的美誉。
    陶弘景不仅笃信道教,对佛学也有过深入研究。特别是晚年,他曾参谒鄞州的阿育王寺,接受“五大戒律”。因闻说隔海(象山港)有安化乡,系安期生羽化升天之处,且慕徐福在丹山尚遗道观、丹井,于是渡象山港而来。
    陶弘景在徐福隐迹旧址筑观、采药、炼丹,养身修性、治病救人,留下了众多遗迹。贞白寺、贞白亭直至解放初年尚存,陶弘景融释道于一炉,首次建立了我国自成体系的神仙谱系,在象山写成了《真灵位世图》一书。
    从彭祖彭姥、徐福、安期生到陶弘景,他们不远万里最终选择象山作为避世隐迹、养生修性的福地,可以确信象山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宁波市公认的“后花园”,踏沙滩、看海景、钓海鱼、品海鲜已随着中国水产城、中国开渔节、中国渔文化、国际海钓赛而饮誉海内外。而随着象山徐福研究的深入,自成特色、富含内蕴的隐迹养生文化、修道炼丹文化、远洋海运文化、开拓创新文化也必将使象山进一步闻名国内外。


鲜花

鸡蛋

握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海天渔歌 2012-10-16 10:42
【象山胜迹】:彭祖养生地,徐福隐迹处。陶弘景炼丹,安期生采药。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5-11 14: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返回顶部